第一百一十三章 荀彧(2 / 2)

加入书签

“这东西,怎么能难倒才华横溢无所不能的本才子呢?首先说好,这可不是我故意出风头。”

林晚荣笑了一下,便自怀里掏出书笔,在众人的目光中,走上前去,在旁边,刷刷刷刷的写下一行字。

诸人正在思考中,见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应对的,十分好奇,看他写完字,众人目光一起落了下去,却见那字体龙飞凤舞: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短短几行字,就彰显了曹耀入木三分的书法意境,震惊众人。

曹耀望着那男子道:

“先生,怎么说?”

男子哈哈一笑道:

“这位小哥,我这字,归你!”

你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在小时候上语文课都玩滥了。

他无非就是看着汉室江山凋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在此感时伤今。

众人疑惑不解,曹耀也难得理会。

他望着那位中年男子,这个人是真有点本事,这副书法纯粹因感而抒,十分的自然,正是可以明心静气的那种好书法,应该可以卖个大价钱。曹耀笑嘻嘻正要接过,说道道:

“不知先生是何方高人?”

那人笑道

“我哪是什么高人?只是弃官回家的游子罢了,我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

曹耀一脸震惊,这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第一谋臣?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

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永汉元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

曹耀运气非常好,正好遇到了弃官回家的荀彧,如果在晚一点,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荀彧便会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从此,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

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

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

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鹿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

这些,都是没有见到曹耀以后的后话了……

荀彧望了望曹耀,对其说道,

“我观你相貌不凡,不知师出何处?”

这个老头的态度十分之好,心道,这种人才是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待人谦虚有礼,平易近人,阅历丰富,这才学,这风度,这气势,难怪曹操会非常喜欢。

“我想,是你不想说吧,不过无妨,你看我这字如何?”

荀彧又拿起他的《十五从军征》,递给曹耀。

林晚荣见他脸色苍白,但此时却如一个孩童般惊喜,点点头笑道:

“先生高才,小子佩服地五体投地。”

“错错错!”

荀彧点头道:“小哥你能应题而出,不仅笔法娴熟,而且这诗句便似信手拈来,那才是真正的高才。我想,恐怕只有北方的孔融孔圣人才能相比。”

应该说高中语文老师教的好,曹耀嘿嘿一笑,他根本不知道无耻两个字怎么写,又道,应该说老子学的好才是。

不过这老头的马屁外夫十分了得,这个马屁拍的极爽,曹耀哈哈乐道:

“先生过奖了,咱们彼此彼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