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两个林樱(1 / 2)

加入书签

李华勇一行5人离开那间阶梯教室,有说有笑往招待所走去。在路上的时候,李华勇告诉大家答案,老钱刚才最后在教室里说得没错,那位被称为“改变哥特风格基因的人”,就是林徽因女士。

而李华勇刚才说的“咱们国家吉林省的那个小火车站”,就其实是林徽因女士的设计作品,也是她和梁思成先生为数不多的设计作品之一。

那个小火车站因为在吉林省的一个小城市,因此知道的人不多,名气也不怎么大。尤其梁林夫妇那可是设计咱们国家的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物,因此相比于这些作品,那个火车站并不显眼。

然而要怎么说呢?那个火车站其实就有点类似于济同大学里的“文远楼”,属于那种在外界名气不大,但在业内却很有影响也很有地位的经典建筑。

而那栋建筑的影响力和地位,大部分就来自于它浓郁的哥特风格,一种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的哥特风格,备受西方建筑师推崇。李华勇知道在多年以后,那个火车站已经很破旧,都成为咱们国家古建筑文化保护单位了,去观摩和学习的西方建筑师都络绎不绝。

“这栋建筑似乎改变了哥特风格的基因,赋予哥特式建筑新的生命......”

“,哥特风格明明是冰冷和黑暗,可为什么我看到这栋建筑后会有温暖的感觉?真是难以想象,这还是哥特风格吗?不过当我仔细观察以后,我内心有个声音无比冲动的告诉我:是的,这就是哥特风格,这是真正的哥特式建筑!我不认为是这栋建筑赋予哥特风格新的生命,也许,也许真正的哥特式建筑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以上就是部分西方知名建筑师对这个火车站的评价和语录。从这些评价和语录中大家应该就能想象,这栋建筑在业内是怎么样的影响和地位了。

李华勇自己是没见过这栋建筑实物的,他只是见过这栋建筑的图片。再说李华勇前世主攻的是建筑结构,对“建筑风格”这一类东西他其实也不是很懂。他今天之所以提这个问题,主要是后世有不少人对梁林夫妇出言不逊,很多像孔大博士这样的“公知”,他们到处大放厥词,说什么梁思成先生根本没多少设计作品,因此他根本不能称为建筑大师。

李华勇今天就是想用这个例子打孔大博士们的脸。并且李华勇心里知道,只有用这样生僻的例子打脸才合适,因为你要是跟这帮人说:梁林夫妇之所以作品少,那是因为人家的主要精力没放在这样,他们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整理,研究,发掘和保护,另外人家还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说这种话那些“公知”们是不会服气的,只有举这样的例子,因为这些评价都是出在西方建筑界人士之口,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喜欢挟洋自重的“公知”们无话可说。

在回去的路上,李华勇三言两语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完,等他说完以后,其他人倒没什么,反倒是林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呀!哈哈哈厉害,什么叫高人?原来这才叫高人啊。”

李华勇奇道:“高人当然是高人,不过小凯,你在那兴奋啥,我刚才说的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吗?”

“怎么没关系?你别忘了我是姓啥,我替我们老林家的人高兴一下还不行。”

李华勇一乐,敢情是因为这个原因,要说这样的理由虽然不值一提,不过站在李华勇的角度,他还真不好反驳,于是李华勇只好附和道:

“是是是,你们老林家出高人,哈哈,净出高人......”

林凯依然一副兴致勃勃模样:“我们林家当然出高人,不过勇哥,刚才那位钱教授怎么称呼我们林家这位高人为“先生”呢?”

“那你说应该怎么称呼?”

“这位,这位......”

李华勇笑着替他说道:“在你心目中,你林家的这位高人应该是个文艺女青年,称她“先生”似乎不太合适是吧?”

林凯没有回话,不过看他的表情,他应该是认可李华勇的说法,李华勇再看向雷雨彤等三位女生,她们好像和林凯是一样的想法。

李华勇心里叹一口气,其实刚才钱教授称呼林徽因女士为“先生”这并不奇怪,在建筑行业,尤其是行业内部的学术界,大家都是这样称呼她的。并且李华勇认为,林徽因女士完全担得起这个称谓。

李华勇突然转过头,没头没脑问了三位女大学生一句:“喂,彤彤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在平时,看不看“读者”这一类的杂志?”

“看呀,我们都看。”三位女生纷纷作答,最后赵树军还代表三人作总结;

“这本杂志不错,我们大多同学都很喜欢看。”

李华勇嘿嘿一乐,雷雨彤见他笑得奇怪:“勇哥怎么了?”

“没什么,之类杂志我建议你们少看。”

“啊?!为什么呀?”

李华勇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还能为什么?当然是因为看这类杂志多了以后,那是会拉低自己品味和档次的。”

雷雨彤抿嘴一笑:“胡说八道。”

“就是呀,我觉得这类杂志挺好,对了我记得好像就在前几期,“读者”上还有一篇介绍林徽因的文章呢,上面可都是在说她的好话.....”

面对三位女生的群起而攻之,李华勇马上求饶:“好好好我错了。”

李华勇刚才当然纯粹就是有感而发,他想到林徽因女士后世被塑造成一个文艺女青年,这可不全就是“读者”这一类杂志的功劳么?

这种小资类的杂志的确是在夸林徽因没错,只可惜在李华勇看来,大多都没夸到点子上,并且都是在按照“小资”的标准在夸,夸得非常不到位,夸得非常媚俗。这样一位明明艺术造诣很高的“理工女”,却硬生生被他们夸成:

“林徽因是个美女,她游走于众多美男子之间,还是人间四月天....”类似这样的形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