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学的作用(2 / 2)
而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会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朝廷出钱啊!绝不会出现拖欠和少付的情况,毕竟有检察院的人亲自参与审核。
柳永对呼伦贝尔城的管理与建设不是简单的修建城池就算了的,还有文教。
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对呼伦贝尔城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深蒂固的种子就是通过文教才种下的,没有人比汉家文明更清楚这一点。
赵祯清楚,柳永同样清楚,这么多年来他深刻的学习赵祯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一个古板的,为了施展胸中抱负的士大夫了,也就是因为他的改变,赵祯才把他从真定府调到这呼伦贝尔。
文教的最好方式便是通过孩子,看似荒唐的但在这里却很成功。
草原人根深蒂固的认为,他们是吃了不读书,不识字的亏,所以契丹人在建立辽朝后便开始学习汉家文化了,而这也是草原民族的本能。
总认为汉家王朝能长久和持续的道理是因为儒家的文化传承,而事实上,这东西有时候却是一个巨大的枷锁,一个禁锢人的东西,当然这一点也只有统治者明白。
赵祯发现,现在自己情愿去读《孟子》也不愿去读《论语》,即便是没有被改的面目全非,可依旧是礼大于天。
而《孟子》…………这东西对皇权的尊重完全不能与《论语》相比,统治者当然会选择《论语》了。
不过《孟子》同样也存在另一个极端,包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他眼中国家比皇帝重要,为了江山社稷,怒怼皇帝这种事情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即便是被帝王斥责,也是一种荣耀。
柳永自然不会在呼伦贝尔城中推行《孟子》这种儒学,现在的呼伦贝尔城需要的是礼法,秩序,上下尊卑,俯首称臣才是这里所需要的。
那儒家的礼法自然是最好的东西,宣扬礼法的最好工具也就是书院。
在北面的城墙拔地而起的时候,柳永就在城中最好的位置上画出一大片的地区,这里要作为书院,并且是草原上最大的书院,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归贤书院,归自然是归附之意,而贤乃是圣贤学问。
对于盖书院这种事情最热衷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大宋的商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宋的商贾就喜欢捐建书院,恨不得天下的书院都是商贾修建的。
很快,归贤书院的钱财就足够了,剩下的材料也被商贾捐赠了七七八八,只缺少劳力和,匠人可都是现成的。
不用说这种能福泽后世的机会,塔塔尔部的百姓岂能放过?
他们从家中赶来,简单的跟着匠人们学习一番便知道该怎么做,再由专人派遣活计,只用了短短十来天的时间一座庞大的书院就出现了。
之所以庞大是因为这里不光有最基础的蒙学,小学,还有更为高深的官学,在官学之中的人可以直接参加科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