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内乱(1 / 2)

加入书签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已经是穷途末路。

要知道,开战到现在,总共也才13天,战局就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原本占尽优势的印度变得极为被动。

还需要打下去吗?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印度仍然有叫停的机会。

虽然丢掉了斯利那加,但是查谟依然在印军控制之中,而且有18万印军盘踞在拉合尔附近。

只要印度愿意进行停火谈判,巴基斯坦就没有理由拒绝。

为啥?

巴基斯坦已经达到了最主要的战略目的,而且付出的代价同样极为巨大,并不希望战争延续下去。

此外,如果战局失去控制,巴基斯坦必然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到时候,说不定连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都保不住。

在这个时候进行停火谈判,印度失去的,其实也只是斯利那加,以及克什米尔中部的山区,至少能够保住查谟。

继续打下去的话,印度能够得到什么?

可惜,印度当局依然没有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的意思。

当天,印度总理公开表示,在收复失地之前绝不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而且号召民众起来捍卫国家。

也就在当天,印度国内多地爆发了骚乱。

针对***的骚乱。

虽然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但是印度有一亿多***,而且绝大部分处在社会底层。

其实,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为啥?

印度的经济出了问题。

在战争爆发之前,印度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跟富裕也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

很简单,印度没有足够多的外汇。

虽然印度的外汇储备排全球第三,仅在华夏与日本之后,达到了7000多亿美元,但是印度的外债超过了20000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

以印度每年不到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为准,哪怕不再增加对外投资,也需要十多年才能偿还全部外债。

此外,支持印度外债规模的,更多的是外界对印度经济发展的预期向好。

简单的说,就是投资者认为印度的经济能够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所以愿意为印度提供投资。

这里面,自然包括购买印度当局发行的国债。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战争爆发,特别是印度军队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投资者对印度失去了信心。

首先完蛋的,就是印度的国债。

在战争爆发当天,印度的信用等级就被降为垃圾级,几乎所有的国际投资机构都不建议购买印度国债。

虽然印度当局把希望寄托在了高回报上,但是投资者依然不肯买账。

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印度当局没有能够顺利拿到偿还到期债务的融资,也就没有能够按时偿还债务。

仅仅10多天,印度的货币,也就是卢比就贬值了一半以上。

要知道,这还是法定汇率。

在黑市上,卢比的贬值幅度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几乎所有机构都在抛售卢比,连印度人都不例外。

落到现实中,就是印度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方式获得资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