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谈不谈(1 / 2)

加入书签

查谟确实是一块硬骨头,巴军强攻了3天,不但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反而遭受了较为惨重的损失。

虽然巴军没有承认,但是在查谟的城市战期间,至少损失了三十辆“哈立德2”。

因为城市的环境太过复杂,所以很多在前线被摧毁的坦克都被直接抛弃了,只有少数抢了回来。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巴军存在的问题。

什么问题?

缺乏攻坚能力。

在斯利那加,巴军根本没有打城市战,在完成了包围,并且发动进攻之后,印军就缴械投降了。

在拉合尔更是如此,大部分战斗在城区外进行。

城市战期间,巴军是在拉合尔古城防守,进攻的是印军。

显然,到了查谟,巴军才第一次以进攻者的身份打城市战,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城市战的难处。

不可否认,巴军的前线将士打得很英勇。

问题是,如果没有合适的武器,没是适当的战术,英勇除了带来巨大的伤亡,不会有别的结果。

当然,某些时候还会导致士气遭受重创。

打城市战,最需要的是什么?

兵器,还是战术?

显然,都错了。

进攻一座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最需要的是时间。

在战术上,进攻城市的最佳选择其实是围而不攻,尽可能的通过包围来打垮守军的士气与斗志。

强攻,其实是下下之策。

只是,在很多时候,进攻方并没有时间上的优势。

为啥?

围困确实能够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但是在准备充分的敌人面前,需要长期围困才能达到目的。

现代战争,有可能长期围困吗?

或者说,有可能像古代那样,一围就是好几年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现代战争,打的都是速战速决,别说是政治家,即便是将领,也没有哪个像在敌人的城外驻扎好几年。

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强攻了。

查谟的印军没有投降的意思,因此巴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发起强攻,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拿下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

其实,就在这3天里面,巴军扫荡了除查谟之外的其他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也就是说,现在只剩下查谟了。

只是,留个巴军的时间也不多了。

开战的第19个晚上,巴军对查谟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投入了3个旅,试图一口气打下这座城市。

可惜,战斗持续到天亮,巴军依然没有能够占领市中心。

有趣的是,在这几天里,巴军都把进攻行动安排在夜间。

为啥?

巴军有更好的夜战装备,在夜间的战斗力更强,准确说是跟印军相比,巴军更擅长在夜间作战。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虽然查谟的守军还在战斗,但是只要巴军投入足够多的兵力,那么打下查谟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驰援查谟?

显然,想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