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象棋(1 / 2)

加入书签

第七百六十八章象棋

象棋,亦作“象碁”,汉族棋类益智游戏,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项目之一。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有着数以亿计的爱好者。它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中国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在战法上遵循古代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战思想,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二人对抗***。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在棋战中,人们可以从攻与防、虚与实、整体与局部等复杂关系的变化中提升思维能力。总之,中国象棋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中国象棋历史悠久,它难易适中,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变化丰富细腻,棋盘棋子文字都体现了中国文化。

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有着数以亿计的爱好者。它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

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轮到走棋的一方,要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都算走一着。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受群众喜爱,而且流传国外。 1、先秦六簙戏用象牙做的棋子。黑白各六枚。《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王逸注:“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棊,丽而且好也。”洪兴祖补注引鲍宏《博经》:“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 2、古代弈之一种,亦曰象戏。相传战国时已有之。汉刘向《说宛·善说》:“燕则鬭象棋而舞郑女。”其后北周武帝制《象经》,集百僚讲说。据传《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以寓兵机。《隋书·经籍志》兵家着录《象经》一卷,题周武帝撰,书亦不传。宋·司马光作有《古局象棋图》,与今象棋不同。 3、现今通行的象棋,相传为唐代牛僧孺所制。刻圆木或牙、骨为棋子三十二枚,红黑各半。两人对弈,红方以帅统仕、相及俥、傌、炮各二,兵五;黑方以将统士、象及车、马、炮各二,卒五。弈时双方轮流行棋,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象棋的棋子设置受到古代两军作战形式的影响,周朝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伍”是由5名步兵组成的,作战兵器也由弓、殳、矛、戈、戟5种为一组配合使用。这就是棋阵双方各有5个小卒的缘由。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说苑》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中国象棋图册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舜的时期,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由他发明了象棋。文物专家复原整套西夏文象棋: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着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历代发展古代象棋具图册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着作。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带有九宫的棋盘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棋类的棋子种类并将其中三个兵升级成一个士及两个炮,以符合当时人的趣味。另外宋晁无咎的“广象棋”有棋子32个,与现代象棋棋子总数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盘上有没有河界。宋、元期间的《事林广记》刊载了两局象棋的全盘着法。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着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面的“将”改为“帅”。另外明、清时期,棋书出版较多,尤以明代徐芝的《适情雅趣》、明末清初朱晋桢的《橘中秘》、清代王再越的《梅花泉》和张乔栋的《竹香斋象戏谱》更为著名。近代模式中国象棋图册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现代象棋如今,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菲律宾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