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和气(1 / 2)

加入书签

明朝的县试由各县的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取得出身的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告,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一般考五场,也有四场或六七场者,各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等。第一场取录者即有参加上一级考试即府试的资格。

安先生一夜未眠,挖空心思的出了一个题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道题目的大体意思就是:百姓不能富足,作为君主的您又怎么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

其实具体意思就是:正是小河不断的汇聚,才有大河的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对于国家来说,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只有百姓经济的盈实,才有国家的富裕、国运的昌盛。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实力,来自企业、个人的税收,很难想象,企业负债累累、百姓家徒四壁,国家会出现繁荣升平的景象。企业衰落叫百业萧条,百姓虚空叫民生凋敝,这样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纵然储备再丰厚,也会坐吃山空的——国家的税源已经枯竭了;另一方面,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公用事业,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问题上,国家并不是一个“聚宝盆”,而是一个“红包”派发者,它其实是充当着一个调节者和调度者的角色:通过税收调节,避免出现过分的贫富不均现象;通过财政调度,把取之于民的钱用在百姓凭个人力量或小集体力量无法运作的关系到长远打算的事业上。也就是说,百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协调的,不可厚此薄彼或把二者对立起来,那种过分强调积累的做法,不但是对经济规律的违拗,还会严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是与我们的初衷严重悖离的。

得意的看着自己所出的题目老先生起了个大早,来到学堂,手里端着一杯香茗,悠然地品着味。待至众学童三三两两的走进学堂坐好,已有两盏茶的功夫。安先生望着下面端坐着的学童,清清嗓子,面色严肃的讲到:“你等随为师已有数年,据为师观尔等平时言行,可参加明年县试者,不过四五人矣,今日,我这里有一题目,作答题优等者,为师将大力举荐参加县试,望尔等用心作答。切切不可任意为之。”

“咝!”众学童吸了一口凉气,立刻正襟危坐,有的还回头看了看李一和曹义二人,但是随着安先生一声轻轻的咳嗽立刻吓得扭回了头,再也不敢东张西望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