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复古党人——康梁(1 / 2)

加入书签

青城学宫,何栗所居住的小院之内,不时传出议论之声。屋子里面坐着七八个儒服书生。其中一个就是领导五月初四上书事件的张浚,坐在中间的一把椅子上,显然是个中心人物。他身边还坐着个国字脸的白面书生,三十许岁,气度俨然,坐在那里一看就知是个人物。此人就是和张浚齐名的太学领袖,陈东陈少阳。

屋内的光线虽然昏暗,但气氛却热烈得很,都在议论着四国伐金、《乞抑兼并行均田疏》和最近开始在开封府热起来的“废科举、兴学堂”之论。

何栗显得有点疲惫,眼睛熬得红红的,正在一字一字看着一份《士林新报》,这是一份新党支持的报纸,就在七天之前,这份报纸上刊登出了一片署名“康梁”的文章,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而且还将宋朝的兵弱归咎于科举取士。并且提出了学堂取士和军功进途相结合的方法,以取代原有的科举制度。

文章一出,自是都门哗然。也不是一片喊打,因为现在开封府的官场士林中也有一批学堂出身的官员,虽然不及科举出身的进士官尊贵,但也有一定的力量。

新军的枪杆子,可都在这些学堂官手中掌握着!

另外,辟雍学宫(太学)还是诸学堂之首!学堂取士对于太学生而言,可是个特大利好啊!

而今天聚集到何栗这里的几位都是太学生,所以大家主要讨论的就是“废科举、兴学堂”的事儿了。状元出身的何栗则一心二用,一边看报,一边和太学生们说上几句。

“废科举以兴军功之议或有可取,但是兹事体大,不可盲动。”

“周国并非都是学堂取士,还有以考试取吏。周国之官分事务、政务两途,事务之官或出学校,或以考试取之。初取之事务官皆吏员也,而后以军功、事功、年功渐渐升迁……”

“若单废科举,而不行均田,那小民焉有进途?入学堂者,非富即贵,乡间贤士也极少有啊!长此以往,国家为富家豪门所掌握,怕是要重复两晋的覆辙。”

“是啊,现在学堂太少,贫富悬殊,寒门晋升之路唯有科举,焉能轻废?”

“欲废科举,必先均田,再广设学堂,使寒门子弟皆可入学……”

“周之均田并非良法,因为一国田土皆授予二十几万骑士、府兵之户,其余生民,多无寸土可依,或操工商末业,或沦为客户。此非久安之法……”

“久安之法,乃是计口授田,同时另设授田军户,寻常小民授予落干田亩,军户可多授田亩。军户授田当兵,小民授田纳租……”

“授田之土从何而来?此事易尔,可遂行检地搜田之法。总括天下隐没之田,当不下一万万两千万亩。取半数计口授田,半数授予军户。按照每个军户授田30亩计,六千余万亩可授二百余万军户,分为四番,每番有五十万人!还不够平金御周吗?”

何栗果然是深思熟虑过的,还真寻到了一个貌似可行的均田之法。对于登记在册的私田先不去触及,而是通过检地清田把民间的隐田都挖出来。

挖出的隐田统统都算官产,属于可授之田。其中半数授予无田、少田的农户。半数授予原因当兵打仗的军户——根据何栗自己的估计,一个军户有30亩田应该够了,如周国那样动辄100亩、150亩其实是过厚了,根本用不着。因为据何栗观察,周国的农田都是草田轮作,而且通常只种一季。

种一季是因为劳动力不足,种植两季作物必须抢种抢收,人手不足就会误农时,一季作物就省力多了,可以慢慢收割和播种。

所以周国的9000万亩耕地利用率不高,之所以能有不错的粮食产量,主要是因为这9000万亩中有6000万亩是辽东的黑土地。一亩黑土地的收获抵得上中原几亩。哪怕每年只有3000万黑土地亩播种一季,哪怕不那么风调雨顺,也足够产出上亿石的小麦。

对于不足1000万人口的周国,根本吃不完那么多麦子,还有足够的余力出口和建立战略储备。

所以在周国的9000余万亩耕地中,每年播种粮食的也就3000万亩黑土地,可能还没那么多。辽东之外的土地,大部分都种经济作物,也是草田轮作。

而种草的一半土地,还有属于东辽的两个大草原,每年还可以提供数以千万头的大牲畜和不计其数的奶制品。可以为周国人民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

所以何栗在周国的土地上基本看不到吃不饱饭的人,哪怕是佃户、奴仆,也能填饱肚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