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突起变故(1 / 2)

加入书签

六千万,贵吗?

以卢灿着眼于未来的眼光来看,真心不贵。

且不说近三千件精品瓷器,就说摩罗街一百八十平米上下两层的店铺,那可是旺铺,绝对的香江市中心地带。就那房子,不用五年,没有五千万别上门询价。

要知道,东京的中心地带房价,已经跃升到折合港币拾万一平米了,香江的人口密度比东京高,上十万,还会远吗?

“你傻了不是?还不贵?”这样和卢灿说话的,只有郑胖子。

“是的,香江房价可能还要往上走,有可能如你所料想的那样,但是,你是现在买啊!你只能以现在的价格标准来核算啊!现在乐古道那边银汇大厦那么好的商铺,也才两万一平米出头。”

“再看看你打算买的瓷王堂,两千四百万的报价,折合多少一平?”

“六万七!是银汇大厦那边的三倍!”

他坐在卢灿对面,用肥硕的手指直点,一副怒其不争的模样。

是的,郑光荣所说的这点,也正是徐占堂不愿意接手这家店面的原因。

贾郑廷的收藏,卢灿大部分都见过,如同猜想的那样,徐占堂艺术馆中的瓷器,就来自于贾老的遗藏。

贾郑廷收藏的中华瓷器,有两千四百件左右,涵盖各个时代。

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蛋陶、到龙山文化的黑陶、再到商周的灰陶、西汉的白陶与粗瓷、隋唐的三彩、宋代五大名窑有其三,元明清的瓷器更是不胜枚举。

这其中还有一尊卢灿怀疑是柴窑的樽瓶,被老先生单独放置,估计他也有所怀疑。

剩余的四百多件为外瓷,同样给了卢灿很大惊喜。

欧洲瓷器占据大部分,约有三百多件,其中德国梅森瓷器,就有六套二十一件,英国皇家道尔顿瓷器三套十三件,丹麦的哥本哈根瓷器两套九件,意大利理查德基诺里瓷器在亚洲非常少见,竟然也被他寻到两套六件。

剩下的则是法国、奥地利和捷克的名瓷工厂出品,无一不是精品。

外瓷中,还有东瀛瓷器四十多件,来自东瀛六大瓷窑制作工厂,卢灿翻看一遍,感觉都颇有历史,并非凡品;还有十三件朝鲜古瓷,古色古香,与中华瓷器既有相似,又很有异族韵味;此外,还有九件难得一见的越南李、陈、黎三朝时的古瓷。

别小瞧越南古瓷,越南瓷器中的釉下铁彩颇有特色,越南青花更是名动一时。

老先生的收藏,不愧“不断窑口不断代”的名头!

卢灿出来时已经有些神晕目眩,若非刚才在叮当器店铺中有过教训,他很可能当场就答应下来。

六千万的买卖,他来找郑光荣商量,结果被郑胖子一顿猛喷。

“你呀,就是兜中存不住粮!刚弄回来的那点黄金,被你花得干干净净了吧?”卢灿几人在缅甸挖出十八师团掩藏物品的事情,因为李林灿老爷子在现场,自然瞒不过家中。回来后他便一五一十的交代清楚,郑光荣自然也知道。

卢灿尴尬的挠挠头,如果要买贾家的产业,还真的花干净了。

“十一月订婚的资金留出来了吧?”郑光荣盯着他问道。

“预留好了!”卢灿连忙点头。

郑光荣瞅瞅门外,田婶不在,这才低头小声说道,“田家就好面子,这次订婚,整轰动点,结婚时田家少不了你的好处!”

卢灿笑笑,他明白郑叔的意思。

田家是沙田大地主,著名的“沙田九约”中的田心约,说的就是田家。田家是以宗祠的形式组建村落,田姓占据了田心围和新围的绝大多数土地。

田婶是田家现任家主田颁的亲妹妹,对于田婶自作主张嫁给郑光荣,田氏家族是不满意的。虽然最近几年,郑光荣发展不错,彼此的关系缓和很多,但依旧算不上和睦。

与之相反的是,田乐群家是田氏家族的支脉,算是远房。田氏家族对于田乐群能嫁入卢家成为大妇,非常满意,也非常重视。

为了能门当户对,他们这两年不断的给田乐群家抬级。先是在水田、水围(养基围虾的池塘)的分配上,向田乐群家倾斜,等纳徳轩店面扩张越来越快,前一段时间,更破格将田乐群的父亲田思崀(音郎),纳入田氏家族宗族委员会。

郑叔的意思是订婚好好弄一弄,结婚时好好敲他们一笔。

田氏家族能有多少好敲诈的?充其量来点水围山地做陪嫁,若是位置好,倒可以盖些别墅度假。这不急,现在的问题是,瓷王的收藏,自己该怎么处理?

“你不是收购了菲利普斯财务公司吗?交给他们处理,你监督就行!”郑光荣挥挥袖子,给卢灿出了个主意。

还别说,这主意不赖,他们在收购方面,比自己更擅长。

卢灿说干就干,就用郑光荣办公室的电话,把事情和钱伟交代一遍。钱伟答应,明天带人去找贾家两兄弟,正式提出收购邀约。

事情有人去干,可资金还得自己去找。

潘云耕带人进山有段时间了,不知道他们顺利否?卢灿忽然记挂起这支盗宝小分队。

………………

潘云耕、葛七、丹拓,还有杨坤派来的卫队长韦岳,四人坐在小江西面的山岭上,愁眉不展。他们身后的斜坡下,就是二十多人驻扎的帐篷。

抵达这里两天了,可是,依旧没想到办法。

不是为渡河,这边的河水不算很急,河面也不宽,一只木帆板十多分钟就可以横渡;也不是为两岸的边防哨,两边的看守都算不上严格,对岸的巡哨四个小时一趟,而且不上山顶,至于缅甸这一侧,属于罗星汗的地盘,根本没巡逻一说。

大家在为对岸的峭壁发愁!

对照卢灿所给出的地图,一行人只花了一天时间便找到确切地址。于是潘云耕等人,便在对岸的背风小山坡扎营,这一带很隐蔽,距离片马镇足有五公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