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1 / 2)
第九十章
农村人爱凑热闹,从周徽嵐家离开的人中不仅仅有周氏一族的人,还有吴氏一族和王氏等小姓氏的人。那么热闹的事,他们虽然进不去她家,但他们可以趴在院墙上看或者站在外面听啊。
这一听就不得了,这些人回去之后分别趁着众人都在开了个小会。
“今天周惠兰和另外两个金陵大学的教授说的话你们都听见了吧?”王氏族长说,“俗话说上屋教子下屋精,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是不会教孩子,但周氏那边有人会,我们只能蹭着听了。周惠兰的话连金陵大学的教授都赞同,就说明人家说得有道理。你们回去都和孩子说说!”
“族长,不是我们不想说,而是我们脑子笨,她说的话和那两位教授的话我们压根就没记住多少。”
这话可说到了大家伙的心坎里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和孩子说,而是说不来。这时就有人羡慕今天有孩子去听了现场的人了。
王氏族长挥挥,“记不住也没事,多叮嘱家里的孩子念书,让孩子们看看周双他们是怎么做的。”说完就让大家伙都散了。
吴氏那边也是同样的情形,不过相对而言,吴氏这回来凑热闹的人数要相对少一些,而且气氛也要沉重一些。
“我想念以前的时候。”
以前什么时候?当然是周氏吴氏没有闹得这么僵的时候了。
“如果能生在周氏,那该有多好。”
领导决策层高瞻远瞩,能力强悍,他们这些做族人的只需听话,然后紧跟着他们的步伐就行了。
说了两句,大家哀声叹气了一番,都没了讨论的兴致,最后各自散去了。
那厢周徽嵐完全不知道王氏和吴氏那些人的想法,此时她正领着魏教授和高煦在院子里漫步。
这天气也不热,春光明媚的,在院子里比呆在屋里舒服。
“魏教授,你怎么知道我需要推荐信的?”周徽嵐在前面引道,魏教授和高煦跟在后面。
魏教授问她,“你认识姚禄吗?”
周徽嵐疑惑,“姚禄?”周思恬的信中有提起过姚教授主动提及愿意为她提供推荐信的事,会是他吗?
“京城大学生物工程学博士导师。”
“你是说姚教授?”
“咱们说的应该是同一个人,不过,你们真的认识啊?”魏教授想不通啊,他师兄近年来都不怎么出京,周惠兰的情况他也了解一些,他不明白两人怎么就有了交集了?天知道他家师兄给他打电话让他帮忙,当他得知要帮的人是周惠兰时,他有多吃惊。
周徽嵐笑笑,“不过是神交已久罢了。”多了没说。
魏教授感叹,“这世界真小,我是昨天才知道你们认识的。”
因周徽嵐走在前面,后面高煦是坐在轮椅上的,所以一路上高煦轮椅的必经之路的石子被她有意无意地踢开。
注意到这个小细节,魏教授认真地道,“小周是个文化人。”
去年,她在这一片墙根下栽种了一行蔷薇花,如今它们已经爬满了整片墙壁了。
她随手摘下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笑道,“你们才是文化人呢。我只有高中文凭,哪算什么文化人?”
“不,你错了。”魏教授很认真地说道,“真正有文化的人,都有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非仅仅单指学历高低。”
魏教授这时不忘扯上高煦,“高教授,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现在是越看越觉得两人登对。
周徽嵐跟着看了过去,眼泪流转,目光潋滟。
两人目光相对,高煦忍不住先垂下眼睑,脑海里控制不住地生起一念,她的眼睛真美……
“你说的是对的。”他认识周徽嵐日久,比魏老头更清楚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徽嵐微微一笑,“魏教授是来给我送推荐信的,那么你呢,高教授?”
那上场的尾音,高煦只觉得她的声音如羽毛一般,丝丝缠缠,入耳之后,挠得人心痒痒,他轻了轻嗓子,“我来是有件事要和你说。”其实就是西北军区那边需要提供大棚蔬菜一事,其实他当时可以在火车上和她说的,但那次摔倒事件之后,两人在同一车厢,总让他心烦意乱,就没想起这事来。
周徽嵐一脸微讶,“昨天在车上你怎么不说?”
“当时我忘了。”高煦努力地绷紧了自己。
他说这话时,周徽嵐莫名像是看到了他的狼狈,忍不住眉眼含笑,“那好吧,你有事就说吧。”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和宠溺。
魏教授在一旁,是越看他俩越有戏。
周徽嵐注意到太阳有点大了,加上要谈事情,于是就邀请他们移步客厅,在客厅商谈。
近日,所有的报社都很应景地报道了以春耕为重点的时事轶事。
治化市第三报社也不例外,这一期的主版标题就是:春耕忙,打田机显神威逞能。
这是黄绪宁在大兴村发现打田机后,对此做了一篇跟踪报道。
文章详细阐述了笔者在仪水县大兴村的所见所闻,既赞美了大兴村这些农民朋友的勤劳朴实,还赞美了他们与时俱进,懂得利用打田机这样先进的机械辅助种地,又突出了打田机这样的机械种地的优点。甚至他还拿到了打田机工作效率的详细数据,与往年耕牛整地做了对比,发现无论是在效率还是效果上,打田机都优越于耕牛。并且文章里还配了一张已经打过的田和没打过的田的对比图,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
黄绪宁这篇最新的报道不仅被第三报社所录用,并且还被省报转载。
一时间,省内省外都知道了苏省农业的蓬勃发展,知道苏省有个名叫打田机的先进的种地机械,并且苏省的农村都已经有人用上了打田机来整地了。
紧接着,苏省这边相关单位的电话被打到爆,都是询问打田机的事,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以及多少钱一台,他们能不能购买等等。
因为春耕在即,甚至有不少省外的人亲自跑到苏省来,就为定购打田机。
当他们被告知今春打田机仅够供应本省时,不少人还不死心,即使排队都要购买。毕竟春耕不行,夏收之后就是抢种了,更加需要打田机。
这篇文章让黄绪宁翻身了。省报转载之后,相当于将施加于他身上无形的压力或者限制扫荡一空,而且他这个记者在这圈子里也变得小有名气。
而此时的铜湖市市委大院,钟树鸿正在部门小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指导全市春耕工作。
他弄到了一批特供水稻稻种,正准备选择特定的乡镇来播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