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回到新田,坐等大戏开锣(1 / 2)
赵武既然重新扛起了赵氏的大旗?
他自己不找死的话,有那么一天肯定会重新为“卿”的。
而那一点,有韩厥积极操作之下,变得毫无疑问。
韩厥不倒。
赵氏必兴。
是很多人的一种共识。
曾经的先氏、胥氏、贾氏、箕氏其实也都有过重得卿位的机会,只是他们遭到了赵氏强有力的阻击,又有郤氏和荀氏崛起得太快,屡屡被重新打压了下去,直至完全没有再成为卿位家族的可能性。
期间还有贾氏和臾氏的搅和。
那一段时间,新的利益既得者很是有一股众志成城的架势,只是有些家族长盛不衰,有些家族蹿起来又不知道被踹到哪去了。
了解过晋国历史的吕武。
他查到一些家族从什么都不是,直接获得了一个卿位,里面充满了各种惊人的曲折。
尽管不简单,却说明有过先例。
有些家族抓住机会获得卿位,一抓住就没有再放手。
是那些前辈给了吕武信心。
获得卿位的家族,他们无外乎就是手腕高超一些,结交了足够靠谱的盟友。
再来,他们本身的实力也够强。
这个就是为什么吕武需要跟魏氏捆绑,一方面又交好智氏的原因。
至于家族实力什么的?
老吕家现在不能说多强。
关键在于,吕武只是花了八年不到的时间,让老吕家有了现在的实力。
他才二十二岁,不出意外怎么都还有个四五十年能活吧?
不谈太久的以后。
再给他五年时间,发展规划没有被打断的话,实力怎么都要再翻上一番。
尤其现在的晋国是最适合新家族崛起的阶段,一旦过错这个时间节点,还是老实巴交地找根大腿抱着不放手,甚至是融合进去,千万别再瞎折腾了。
别问吕武为什么知道。
一切只因为晋国内乱就在眼前!
经过内乱之后,晋国内部的权力结构怎么都会平稳上几十年。
那是新的利益既得者与老牌利益既得者形成某种平衡。
他们绝不愿意再看到新的内乱爆发,也不想看到局面有发生变动的可能,必然是发现威胁就合力扑灭。
等到哪一天他们都吃饱喝足,基本上也到了新一轮洗牌的时候。
吕武的判断就是这样。
他依稀也记得晋国就是在晋悼公时期,国内的中小贵族几乎遭到全灭的。(然而并不是)
“武,可还有余事未了?”智朔就好像是在问身后事。
听得吕武觉得怪怪的。
他们出使的任务在国内送来新的消息时,圆满的结束了。
新的消息显示,国君在后路有被楚军截断的危险下,选择了仓促的撤军。
一样是晋军殿后,列国的部队先撤。
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并没有追击,他们停在了郑国境内,并且没有过份的靠近晋国。
尽管晋国这边不甘心,南下的国君和栾书、郤锜、中行偃还是承认这次出兵的失败。
只是,晋国好像也没有损失什么,甚至还因为战胜郑军又小赚了一笔。
晋、齐、宋、卫、鲁、曹、邾联军全线后撤,等于说不用担心鲁君黑肱和齐君吕环知道国内发生什么事情,带着部队直接跑路。
这样一来,吕武很简单的就躺赢了。
不管是怎么赢的,反正赢了就行。
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吕武晋升为上大夫的基础被夯实,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鲁、齐皆有使者跟随往‘新田’而去;杞、莒、鄅(yǔ)、冀、两邾亦有队伍追随。”魏相一副笑容满面的模样,甚至还有些自得。
他不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纯粹是这一次出使不但圆满地完成韩厥的交代,甚至是收获满满。
这些国家派出使者前往“新田”,只会发生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地巴结晋国。
其中鲁国和齐国的队伍去了“新田”,肯定会给晋国更多操作的余地。
真要给吕武和魏相这次出使做个评价,不给个超等,还是人吗?
智朔才不乐意甘当绿叶,说道:“此间,我功劳甚大。”
这小伙最近很膨胀啊?
赵武就有些黯然了。
他这一次就跑个腿,其余半点什么没参与上。
其实并非是吕武不给机会。
问题是机会需要自己争取,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底子。
赵武就带来了百来人,质量方面只能说过得去。
不像智朔带来三个“旅”。
这才是关键所在。
有多少实力就办多大的事情,晋国历来如此。
总不能吕武将自己的那个“师”划到赵武麾下吧?
还是拆出一两个“旅”来操作?
合适吗???
赵武自己都知道不合适,只能是黯然实力不足。
事实上,吕武和魏相愿意带上赵武一块玩,很能体现出交情了。
对于这种情况,韩厥知道了还要感谢吕武和魏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