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意往西北(2 / 2)

加入书签

“比如呢?”

“十节度中的韩存保乃是韩琦后人,杨温更是杨家将之后,再加上德高望重的老将军王焕,有他三人负责编练新军,必会给官家带来惊喜。而且除这三人外,各地官军之中也有不少英雄豪杰,浦东关胜绰号关大刀,祖上便是三国关云长,东昌府守将张清,出身西军,一手飞蝗石绝技百发百中,还有将门之后呼延灼,麾下一支拐子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哼,关胜、张清本领如何且不说,但是那呼延灼的拐子马,此时恐怕已被盐山宋江消灭殆尽了。”在一旁听了半天的高俅忍不住说道。

“高太尉,可听过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拐子马是重甲骑兵,适用于平原却不适用于山林,你身为一军主帅却不懂兵事,朝廷此番会对盐山宋江一伙战事不利,最大的责任就是你。”

“你,你信口雌黄,站着说话不腰疼!”高俅闻言大怒,手指张宝叫道。只是张宝却不是个容易被吓倒的主,见高俅冲自己大叫大嚷,他慢条斯理的说道:“高太尉,有理不在声高,你这么高的嗓门……是有人突然捅了你的菊花还是心虚啊?”

“你,你……”高俅听到张宝的调侃不由气不打一处来,不过好在他还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要是扑上去跟张宝撕打,估计挨揍的很有可能还是自己。这张宝可不会顾忌他太尉的身份,更不会因为有官家在场便对他手下留情。

“官家,微臣冤枉啊。”高俅扑通一声跪在赵佶面前,大声哭道。

“你冤枉什么?身为一军主帅竟然叫贼人生擒活捉,亏你出征前还搞出个抬棺出征的戏码,你以死报国的决心呢?”张宝不依不饶的质问道。

“好啦小宝,你就少说两句吧。”赵佶有些看不下去的劝道。

“官家,非是微臣矫情,而是实在看不惯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家伙。身为当朝太尉,一天到晚尽想着排除异己,培植亲信。这也就罢了,可你好歹把正事办妥了呀。”

“行啦小宝,别说了,朕心里有数。高卿虽本事差了那么一点,但忠心可嘉。高卿,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切莫因此心灰意冷。”

“官家放心,微臣发誓,将来定不会再给官家丢脸。”高俅急忙赌咒发誓道。而一旁的张宝见状却是撇了撇嘴,对高俅的誓言不以为然。

离开了明月楼,高俅的后心已经湿透,排除异己,培植亲信,这个罪名可不小。而赵佶对此的反应,更是让高俅感到惊惧。若是换自己知道手下人瞒着自己搞这些事情,恐怕早就翻脸,但赵佶却没有,仿佛早就知道了一般。也就是说,这些话张宝平时就没少跟赵佶说,以至于让赵佶早已“习以为常”。

必须想办法除掉张宝!即便除不掉,也不能继续任由他留在官家身边说自己的坏话。想到这里,高俅没有直接回府,而是让马车拐了一个弯,拐去了蔡家。

蔡京向来跟张宝不对付,主要还是因为张宝抢夺了官家对蔡京的依赖。蔡京是个理财高手,正是因为有他充当赵佶搂钱的耙子,才保证了赵佶对钱财的需求。几次罢相又被重新启用,就是因为蔡京的继任者无法满足赵佶对钱财方面的需求。

但张宝的出现,让蔡京的重要性在赵佶心目中直线下降,正所谓同行是冤家,蔡京十分害怕张宝有一天会取代他在赵佶心里的位置,这才处处针对张宝,想要将张宝这个假想敌消灭。只是张宝“命大”的很,蔡京虽然数次对付张宝,但却都被张宝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

高俅的到访,对蔡京来说是求之不得,二人躲在书房里嘀嘀咕咕半天,终于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应该想方设法将张宝从官家身边调开,而最好的去处,便是西北。

西北有夏贼,那里是边关战地,张宝若是真出了什么意外,他们也完全可以撇清关系。其次便是西北如今是童贯的地盘,虽说过去蔡京跟童贯是儿女亲家,但自打蔡京的孙媳妇童娇秀红杏出墙以后,蔡童两家虽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但也已经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让张宝去西北,不管是张宝干掉了童贯,还是童贯摆平了张宝,对蔡京来说都是一个解气的结果。至于张宝、童贯串通一气,蔡京觉得倒是不太可能。虽然与张宝不对付,但蔡京却知道张宝是个心高气傲,不肯甘居人下之人。让他对一个阉宦俯首帖耳,很难。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最好是同归于尽。

想要“雇佣”张宝的私军为朝廷所用,那就必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身为大宋的钱袋子,蔡京自然知道要想让张宝带领梁山人马去西北需要付出多少钱粮,但不管付出多少,那都是属于朝廷的钱粮。正所谓孙卖爷田不心疼,用的不是他蔡京的钱,蔡京也不会觉得有多心疼。

而蔡钱袋子不拿钱当钱,朝廷“雇佣”张家私军去西北打仗的事情也就没多少阻碍了。至于张宝所要求的战场独立指挥权,对高俅来讲也不叫事。还指望着他张宝跟童贯斗个两败俱伤呢,若是让张宝必须听命于童贯,那还怎么指望两家相斗。

有了高俅伙同蔡京的联名举荐,再加上梁师成、李邦彦等深感官家宠爱被抢走的“怨妇”敲边鼓,张宝率军赶赴西北协助童贯征讨西夏一事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大事。张宝对此并不反对,他本就有意去一趟西北,倒不是真的要帮着大宋去开疆扩土,而是大宋的西北与辽国的西京道相邻。

早先张宝在拿下高丽以后便命孙安、杜壆、唐斌、郝思文四人各带人马潜入西京道以山大王的身份各自发展,这次去西北,张宝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让张家的势力在辽国西京道彻底把根扎稳扎牢,以待时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