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试坐的感受(1 / 2)

加入书签

老和尚什么时候离开的,我们是后来听庙里常住说的,大约是早上六点多就出门了。他是走路离开的,没要车子送。

这么大年纪,可以走路离开,这事让我们惊讶。万师兄突然在我身后开口,还把我吓一跳。熟悉的人好几天不说话,突然在你背后发声,搞得我一点准备都没有。

“他是学虚老和尚的吧?师父,从江西到云南,他也是走来的吗?”

他问的是庙里的常住,这位师父法号明福。根据取名的原则,他估计与明成师是一个辈分的。早期佛教到中国来时,取名没有规则,后来,和尚取名就有规矩了。姓什么呢?不管你在俗家姓什么,出家了,到了佛门,就统一姓释,代表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子孙。

然后,各自按法门师承,就各自按字排辈分了。这很像中国传统家谱里,所谓排的辈分一样。各个宗族家谱辈分,按老祖宗定下的一首诗或者一串字,依次轮下来,表示传承有序,尊卑分明。

比如,姓王的,有一支,他的辈分取名法,在家谱里就有记载。我们村里有许多姓王的,据说是湖广填四川而来,最开始来的八兄弟,在四川扎根繁衍,为保证各自的后人统一辈分,这八兄弟一起商量,就给后代取名中,保持其中一个字的顺序规则。我小时候听过,但今天还记得的,只有两句话了:“世代皆能定大道,可昭河水永光耀”。

那么取名规则依此就可以定为,这八兄弟的第一代后代,就叫向世某,八兄弟的孙子辈就叫向代某,以此类推。中国的家谱,其实也是研究民间历史的重要材料,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与县志相比较。

历代史学大家,非常重视县志,说是民间与官方合作的历史。许多考古与历史问题探讨,都要借用当地县志来确认。除了生动与真实,也与官方的严谨性有关。

但家谱研究,在今天的中国,却没引起相应的重视。虽然家谱属于私史,有许多杜撰的成分,给祖宗脸上贴金的冲动,影响了客观性。况且,修家谱的人,素质不高,核对不严,也影响了准确性。但是,研究家谱,却也可以得出许多意外的结论。

比如我同学中,就有王昭某的,按家谱排辈分,他应该是八兄弟入川后的第九代了。按正常人口生育结构,十八到二十岁为一代,因为那时中国人结婚生育年龄比较早,可以推断,他们祖辈入川的时间,大约是一百六十年到二百年之间了。这就是价值,可以推断当时移民浪潮的时间。

在佛教内部取名,也大概遵循相似的规则,这也算是入乡随俗了。

明福师跟明成师,是同辈分的人。他回答到:“当然了,人家从江西走过来,是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呢,沿途拜庙,这好像是虚老的传统。”

我赶紧问到:“这么大年纪了,这样走,吃得消?”

“人家虚老当年一百多岁了,也从江西走到武昌的,这才叫行脚”万师兄当即说到:“看不出来,这种行脚的人,今天也有。”

明福师笑了笑,走了,留下我们一帮子人在赞叹。

当众说纷纭之时,万师兄莫名其妙地给我一个抱歉的眼神,我明白他的意思,憋了这么多天,今天又开始爱讲话了。我知道,这几天,他坚持禁语的戒律,已经很不错了。

他挥了挥手,我俩各自回茅篷,打坐去了。要抓紧时间,为两天后打七,打个好的基础。

从这几天听课的情况来看,许多人已经有打七的经验了,甚至有些称得上是老参。万师兄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打七,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也有教训和体会,他可能下决心,在这次打七中,得到一点消息。

什么是消息呢?老和尚又告诉我们“莫求圣解”,不矛盾吗?

在这群大众中,还有几个修为层次比较高的,从他们当时的提问就可以听出来,这几个估计已经进入到初安的程度了。

我坐上了床,目前两个腿子,基本上驯服得差不多了,双盘起来一个小时不痛。当然,如果单盘,两个小时也不成问题。这次到这茅篷来,得到最直接的进展,就是这个了。其实也没什么巧,就是忍,坚持让自己盘下来,如同在部队跑五公里,到了二三公里,身体进入极限状态时,咬牙顶住,多搞几次,就开始习惯了。

但是,这还不是打坐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心静下来。我开始使用数息的办法,总是错。从一数到一百,再从一百倒数回一,这个过程,几乎很少有不错的。我曾经一度怀疑,这个法门是否适合我,但想到一个忍字,就坚持下来了。

在打坐的过程中,只要稍一走神,数息就会错。而让自己不走神,必须全神贯注,这样整个身体与神经就绷得非常紧,完全没有轻松的可能。

但事情就是这么难,越是怕走神,越容易出岔子。我有走神的习惯,按小胡当时的说法,我属于发散性思维,总会跳跃性地,出现新的想法。

这几天,坚持打坐,也是想降伏自己这种习惯,心中憋着一口气,所以,打坐很不轻松,很不舒服。有好几次,总想看手机,看到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没有,我知道,这是自己不耐烦的表现,也属于走神。

一个小时数息,稍微休息一会后,再坐一个小时,参“念佛是谁”,也不得力。现在我体会到,越想静下来,越静止不了。思想与身体,如同一个皮球,在水中,你越按它下去,一松手,它就越反弹起来,很不舒服。

我发现,这种做法违反的初衷,于是改其它方法试试。我开始运用原来丽江刘大哥教我的,观息法。就是把呼吸看成是一团雾,看它从鼻子到身体内的长短。

这种观息法我练习的时间比较长,果然很起作用,只需要上座几分钟,就达到呼吸很微弱的地步。但老问题还是会发生,就是,总是会出现昏沉。有一次,几乎要进入睡觉的状态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先用观息法,让自己身体平静下来。当呼吸比较微弱之时,我就提起话头来参。参话头,其实是问自己,也不是要寻求神圣答案,就是用这个话头,不让自己散乱或者昏沉。总是有个问题横在胸中,也许是我方法不对,总觉得时间长一点,胸中有些闷。不得不间歇地长舒一口气,以缓解身体这个气球。

总在与身体与心理作斗争,这不是一个好办。此时,我想问别人,应该怎么搞,但不知道该问谁了。大家都在独自用功,万师兄的修为,也不知道能够比我好多少,况且,他禁语正在适应期,我不应该打扰他。

在打坐时,偶尔还会出现一些现象。有一次,我呼吸微弱之时,想提话头,脑袋突然冒出一个“看话头”的想法。当此想法突然来时,当时我是闭着眼的,突然觉得眼皮外朦胧有一层模糊的白光。正准备高兴,以为自己开始有消息了,又突然觉得不妥。

“不求圣解”不是“不求甚解”,前一个是踏实做功夫,后一个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以为是。我读过经典,知道此种情况是幻像,以古话说:“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只不过有“看”的念头,触发了视觉神经并联通了意根,对其进行联想,这也属于妄想之类。

还有一次,是深夜,我一般坚持子夜打坐。从道家的理论来看,子夜是气交变的时刻,此时打坐,最有效果。深山农村的子夜,真的是万籁俱寂,只能够听得到自己的呼吸与心跳。我曾在白天,听一个居士说过,他最怕此时打坐了,安静得让人害怕。

我当时想,他只是在城市里长大,没有长期农村生活的习惯。习惯了喧嚣,就不安于安静了。

当时我深夜打坐时,偶尔也产生了一个“看话头”的想法。为什么我总产生这种想法呢?这不是我的本意,它是突如其来的,仿佛意识上的一次偷袭。我自己的意识偷袭我自己吗?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抓起来?

如果按我们平时的逻辑,这是说不通的。按心理学,也最多解释到潜意识与意识的矛盾。但在这些天,系统地听了老法师的课后,我知道,意识是分好几个层次的。比如有第六识,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意识。还有第七识,还有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一切意识的种子。三个层次的意识会发生冲突或者矛盾,是很正常的事件。就像是祖孙三代,虽然是一家人,但偶尔也会争吵两句。

这个“看话头”突袭我的安静,估计与平时接触的东西有关。我看到经典上的话,或者听老法师讲法,都有“看住话头”的说法,估计潜入我意识的某个层次。当我放松了后,它就自动冒了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