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1 / 2)

加入书签

车轮声磷磷隆隆,崔文卿和苏轼均没有说话交谈,而是相对而坐闭目养神。

崔文卿是在思忖待会大朝会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或许要面对的挑战,没有心思交谈而已。

至于苏轼,知道他心怀大事,单纯的不愿意出言打扰。

于是乎在这样一片安静的气氛中,马车驶过了天津桥,驶过了宫门广场,又驶过了端门穿过皇城大道,在车马场稳当当的停下了。

两人相携下得马车,可见其时天色尚是黑蒙蒙一片,而在皇城之内,却已经灯烛煌煌,人影攒动,车马如流,闹声哄嗡了。

想想也对,参加大朝会的官员不仅包括七品以上的京官,那些在京的地方官员也会应邀参会。

不仅如此,相传今日大朝会朝廷还邀请了几位致仕名臣,集英殿大学士、学士以及洛阳城周边州郡刺史、知州参加,足可逼近千人大关,可谓是非常大的阵仗,人数自然非常之多,乃大齐开国之所罕见。

而更为罕见的是,这次大朝会乃是由崔文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从六品官员一份《建言书》而提议召开,实乃令天下为之侧目。

所以当崔文卿刚走下马车,站在宫门前的时候,顿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也引起了阵阵窃窃私语之:

“就是那个人啊,崔文卿?呵,黄口小儿而已,也敢向官家建言?”

“人家可是振武军大都督府折昭之夫,王安石之关门弟子,还有什么是不敢的?”

“对,仗着王安石和折昭的威风便放肆建言,实乃妖言惑众,此人物当用洛阳府那道狗头铡一铡结果了才是。”

“哈哈,王大人此言甚对,年轻小儿安知国事,自当以狗头铡处死。”

“呵呵,各位大人啊,其实话呢也不能这么说,以老朽之见,崔文卿的建言还是有着一定可取之处。”

“咦,终于冒出一个支持者。”故作目不斜视的崔文卿心头暗喜,却也不便去看那支持者是谁。

“哪里冒出来一个老不死的,去去去,你懂什么国事?”

“对,山野匹夫安置国家大事,一边凉快去。”

……

很快,那支持崔文卿的微弱声浪就泯灭在了片片不满声中。

见此,崔文卿苦笑摇头,对着一旁的苏轼低声道:“看来,今日我还真是众矢之的啊!”

苏轼深有同感的点点头,拍着崔文卿的肩头开口道:“文卿兄啊,今日乃是一场苦战,为兄官职低微爱莫能助,你……自求多福吧!”

便在这时候,突闻人群一阵轻轻喧哗,却又很快平息变得异常安静,崔文卿和苏轼抬眼望去,却见是宰相们到了。

六位宰相,今日通通前来无一缺席。

走在最前面的是秉笔宰相、尚书令王安石。

其后中书令司马光和门下侍中蔡道贵并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