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9章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1 / 2)
吕夷简和王曾二人虽然心中愕然,但却坐得住。
他们在宦海沉浮多年,什么场面没见过。
他们自信寇季说多少,他们都记得住。
曹玮等人心里有不好的预感,但是碍于脸面,没有去讨要纸张记录。
寇季将所有人的神情收入眼底以后,笑眯眯的道:“我大宋兵制过于繁杂,所以才会出现诸多问题。所以我跟枢密院的诸多同僚,以及官家商议过后,决定去繁存简。
首先是各部番号。
我大宋兵马番号过于繁杂,导致许多人记都记不全,从而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所以我跟官家商议以后,觉得,可以将大宋兵马的番号精简一番。
经过精简以后,大宋禁军,不再用之前的番号,改用新的番号。
分别是四镇、四永、两虎、两塞。
四镇,分别是镇东、镇南、镇北、镇西。
四永,分别是永安、永平、永定、永兴。
两虎,分别为虎贲、虎威。
两塞,分别是静塞、保塞。
以上番号,皆属禁军番号。
兵额皆是五万之数。
总计六十万兵马。
分别镇守在我大宋的东南西北四方边陲。
其中镇东、镇南,皆为水军。
镇北、虎贲,坐镇北方。
镇西、虎威,坐镇西方。
静塞、保塞,坐镇宋辽边陲。
安、平、定、兴四军,分别镇守西宁、太原、博州、邕州四地。
除了以上六十万禁军外,另有三支禁军坐镇汴京城。
分别是御龙卫、天武、捧日。
其中御龙卫,兵额满额为一万人。
天武、捧日,兵额满额各五万。
为防止御龙卫、天武、捧日长期居于汴京城,属于训练,难以拱卫皇城。
每三年,从各禁军中抽调一万精兵,补入御龙卫,原御龙卫一万兵马,分派往诸军,补足空额。
每十年,从各禁军中抽调十万精兵,补入天武、捧日两军,原天武、捧日两军的兵马,分别派往诸军,补足空额。
此举,就是为了确保,无论何时,汴京城的驻军,还有各地的镇军,都保有过硬的战力。”
说到此处,寇季顿了一下。
种世衡已经不顾及颜面,吩咐着站在身边的宦官,去帮自己拿纸笔。
寇季简单的一席话,给出的信息量,却已经超过了此前所有说的话。
种世衡的脑袋倒是能记住,但寇季所说的兵制,已经完全打破了大宋固有的兵制,他脑子里固有的知识,以及不足以让他去分辨其中的合理性。
他必须写下来,逐条逐句的去仔细分析。
然后之后讨论的时候,才有话讲。
有人或许觉得,寇季明明讲的很简单,为何种世衡会觉得信息量大呢?
那是因为寇季所说出的一切,是建立在已有的大宋兵马制度之上的。
新番号,新的兵马配备,其中牵扯到的武将调遣、兵马调遣,以及兵马部署,都需要考虑进去。
更重要的是,在寇季提出的新兵制,只整合了七十一万禁军,还有更多的禁军没有整合进去,这些禁军将士如何安置,也是一个大问题。
吕夷简、王曾等人,一个个皱着眉头在暗自思量。
他们在逐条逐句的分析寇季的话,脑子在快速的转动着,但他们没有插嘴的意思。
寇季顿了顿以后,继续道:“在禁军重新编排以后,三衙和枢密院,将合为一处,以后没有三衙,只有枢密院。
枢密院掌管调兵,也掌管遣将。”‘
寇季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除了赵祯,其他人眉头几乎皱成了一个川字。
大宋立国之初,之所以分别设立了三衙和枢密院,分别掌兵掌将,就是害怕兵将调遣之权,落在一个人手里。
如今寇季将兵将调遣之权,全部纳入了枢密院,他们自然感觉到不舒服。
寇季一边打量着众人,一边继续道:“以后枢密院只掌管禁军。”
吕夷简等人闻言,一脸茫然,不明白寇季这话里的意思。
寇季又道:“枢密院在接管了三衙以后,会收缴所有虎符。非战时,禁军调遣,必须通过枢密院兵印。枢密院兵印,一印二分,官家掌一半,枢密使掌一半。
若是需要调兵遣将,需二印合一,加盖调兵文书,才能调遣。
战时,禁军调遣,官家自会下发各级虎符。”
吕夷简等人一个个瞪大眼。
寇季此举最终的结果就是,赵祯真真正正的拿到了天下兵权,同时赵祯和枢密院共掌兵权。
如今的枢密使是寇季,就是说赵祯和寇季二人会共掌兵权。
二人如今在干什么?
革新!
以后会干什么?
彻底将大宋革新!
如今二人在革新兵制的时候,牢牢的将兵权抓在手里,其目的是什么?
吕夷简等人心知肚明。
他们在为之后的革新准备力量。
吕夷简等人几乎可以肯定,赵祯和寇季在此后的商讨中,在其他兵制方面,一定会做出让步。
但是在这一条上,二人绝对不会做出半点让步。
寇季通过吕夷简等人的反应,猜出了吕夷简等人的心思,但是却没有多做解释,他继续说道:“以上是牵扯到枢密院的兵制。
下面我说说兵部牵扯到的兵制。
一旦完成了禁军新编,必然会遗留下许多禁军将士。
届时,剩余的禁军将士,会被编入到各路守军。
我大宋所设立的路,皆设立一支守军。
满额一万人。
由兵部掌管。
军饷由兵部配发。
各厢、藩、衙、守城、乡兵马,一并裁撤。
各府、州、县,设立府兵、州兵、县兵。
府兵兵额一千人、州兵兵额八百、县兵兵额五百人。
以上兵马,皆由各府、州、县衙门管辖,各府、州、县衙门也有相应的官员。
籍归兵部,但是军饷有户部配发,俸禄等同于各路三班衙役。
再设立了府、州、县三级兵马以后,剩余的兵马,充入到各衙三班。
县衙门三班衙役,人数定为三十人。
州衙门,人数定为九十。
府衙门,人数亦为九十。
补充完了三班衙役以后,剩余的兵马,发还原籍,退兵还农。”
吕夷简等人,听到此处,彻底反应不过来了,一个个眉头皱在一起,脑子里乱哄哄的,越想越乱。
寇季提出的提议,跟现有的兵制、官制有很大的冲突,非常大。
每一个冲突在他们脑海里碰撞,都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火花,最终火花连成一片,变成了火海,将他们的脑袋烧成了一团浆糊。
“帮……帮老夫取笔墨过来……”
吕夷简扛不住了,招呼身边的宦官,帮他去取笔墨。
吕夷简开了个头,其他人也不再死撑,纷纷开口向宦官讨要笔墨。
赵祯和寇季二人见此,对视了一眼,会心一笑。
寇季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他们两个人和枢密院的那些官员一起商量出来的。
旨在,将所有的兵马,都放在他们该放的地方。
以后七十一万禁军兵马,除了守卫皇城,就是坐镇边陲,对外作战。
除此以外,什么也不干。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属于野战军。
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当远征军。
各路设立的各军,负责剿灭地方叛乱、剿灭地方土匪、镇压大的暴动、以及帮助各府、州、县,处理一些兵事上他们难以处理的问题。
至于各府、各州、各县的兵马,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几乎就相当于是外编衙役。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武特。
衙役们自然不必多说。
依照常理,其实赵祯和寇季在革新兵制的时候,没必要给各地衙门里塞人进去,徒增一些钱财的消耗。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为之后的改革做准备。
皇权不下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出在各级衙门里的文武吏、以及三班衙役上面。
各级衙门里的文武吏、以及三班衙役,大多都是地方富户,或者地方豪强的子弟在充任。
他们不仅掌控了朝廷对下的言论,甚至还掌控了地方的管制。
一些不作为的官员到地方到任以后,基本上一直处在被他们架空的状态。
赵祯和寇季这么做,就是为了给里面掺沙子。
固有的坐地虎,遇见了被分配到各地的过江龙,在利益分配方面,必然会产生冲突,双方必然会斗个你死我活。
被分配到地方的将士们,肯定不是那些地方豪强的对手。
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寇季和赵祯二人会暗中授意地方兵马参与到其中。
总而言之。
随着将士们被分配到地方充作衙役,一定会将大宋朝文治方面的水,彻底搅浑。
到时候寇季和赵祯二人做起事就方便多了。
更重要是,他们二人在背后支持着那些被分配到地方的将士,那些将士自然会替他们二人说话。
他们二人也算是在地方有了人。
地方上也不至于被那些豪强们彻底把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