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航空基础(1 / 2)

加入书签

从第一次的远距离飞行任务中魏民生发现,在没有卫星定位系统的情况下,仅凭指南针这种简单的定位工具,根本无法执行准确的飞行任务。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指南针上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误差,如果飞行距离达到上千公里,再加上飞行距离的计算不那么准确的话,也有可能造成上百公里的误差。

所以,在李严回来之前,魏民生就通过共享空间给了李严一台电子脉冲信号发生器,安放在雁门驻地里,由安装在活动房顶上的太阳能供电系统提供电力。

这台电子脉冲信号发生器,会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向外界发送一次短波脉冲信号。

由于这台信号发生器安放在地面之上,而且这个时代几乎不存在电磁干扰的问题。

所以,飞在天空之上的动力三角翼,很容易用定向天线测得信号源的方向,从而达到定位导航的目的。

在提升了岗位系数的情况下,李严要求的第一批二十四名技术工人,很快就召集满了。

但对于准备至少修建一个基本城市单元,并且准备吸纳大量魏国北疆和鲜卑百姓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明显是不可能由这二十四名技术工人完成的。

所以,国资部在与魏民生商议之后,针对大家最敏感和最有后顾之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为了彻底打消这些外派技术工人的顾虑,华夏国国资部特别设立了一项保险,专门为那些在华夏国本土之外工作的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战争基本保险。

这个战争保险只保障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华夏国正式成员,因为年龄太大的话,很可能出现其它不可预料的问题。

而这个保险的保额,是按照这些外出技术工人的岗位工资乘以三十年来计算的。

假如这名技术工人要到可能发生战争的地区工作,如果他每个月的岗位工资是五百元华夏币,并且在此期间因为战争的原因死亡,那么其家人就可以得到十八万元华夏币的一次性经济补偿。

这样大的保险补偿额度,瞬间激发了这些华夏国正式成员外出工作的积极性。

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虽然珍惜生命,但显然还没有看得现实世界中那么重。

如果能够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家人三十年的衣食无忧,那是很多人都愿意去做的事情。

在国资部补充了一些动力三角翼之后,每个自卫队成员驾驶的三角翼后座上载着一名技术工人,按照定向天线检测到的天波反射信号方位,给雁门关外的临时驻地送去了第一批技术工人。

这第一批技术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在雁门关外修建一条可以供一百座以下支线飞机起降的跑道,以加强华夏国与雁门关驻地的联系。

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以及各种建筑材料,都可以通过李严的共享空间传送过去,而且有现实世界生产力支持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出现原材料紧缺的情况。

但是,如果按照常规的修建方式,这条跑道要可以正常使用的话,至少需要几个月的修建时间。

因为,仅仅是跑道路基的保养时间都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还不包括那些附属设施的完善。

为了提高跑道的修建速度,华夏国内部也经过了很多的讨论,提出了多种修建方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