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见闻(求双倍月票)(2 / 2)
江南,桐城。
福松、珠亮跟小四富明几个风尘仆仆,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
到了张宅外,先入眼就见到了闻名天下的“六尺巷”。
小小的巷道,两端立石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两个字。
这两个字可不一般,是今上御笔。
也是因为这一御笔,关于张家“六尺巷”的趣事,也传遍了京城。
看着连绵不断的院墙,他们就晓得“六尺巷”只有一个。
别说张家占几尺地,乐意让出宅地供张家扩张宅邸的乡邻,不是一家两家。
过去码头接人的是张家三爷张廷璐与张家长孙张若霖。
张廷璐二十七、八岁,比福松兄弟大了一截,很是沉稳的样子;倒是张若霖,十九岁,跟福松同庚,看着活泼一些。
张若霖是张廷瓒长子,跟胞弟一起在老家读书,已经成亲数年,娶的也是姚家出来的姑娘。
张、姚两家是世姻,张若霖是长孙,没有例外。
叔侄两个虽在老家读书,不过早年也是在京城长大,跟福松几个说起京城来,并不见生疏。
尤其是张若霖,经常收到其父家书,晓得小姑姑这门亲事的由来,是父亲选看好的姑父人选。
正四品司仪长,已革宗室子弟,八旗举人。
这身份听着略奇怪,不过亲事内里实惠。
没想到亲事定了不到一年的功夫,福松就恢复了宗籍,即便只是闲散宗室,那也是宗亲。
眼下见福松相貌不俗,行事端方,珠亮跟富明兄弟也斯文有礼,张若霖对他们也很是亲近。
倒是张廷璐,与次兄张廷玉年岁挨着,兄弟感情最好,往来信件也多,晓得长兄跟次兄对这门亲事的分歧。
没有见到福松之前,张廷璐即便相信老父跟长兄的眼光,可还是觉得这门亲事得不偿失,影响张家在江南士林的清名。
姚家提出的婚配人选,就算是不合适,桐城还有其他几家老亲。
张家、姚家、马家、方家,这几家桐城着姓,联络有亲。
幼妹嫁到本地,有娘家倚靠。
这嫁到京城,骨肉生离,哥哥们宦海沉浮,也不能保证永远是京官。
眼下见了福松,这样的相貌,这样的谈吐,确实不是老亲家那些毛头小子能比得上的。
舅子都是如此,更别说姚夫人这个岳母。
姚夫人看着福松,笑得见牙不见眼,道:“怪不得今年樱桃红的早,石榴也开花了,都是好兆头,贵客来了。”
在张英出京之前,两家就已经商量好了嫁娶时间,就是今年秋了。
张廷璐上京应顺天府乡试,会携妹同往。
这个时候,福松能不远千里亲自过来一趟,这份心意最是可贵。
福松忙道:“算不得客,本该早到的,出京迟了,路上也耽搁了几日……”
说罢,他郑重躬身道:“侄儿给您拜寿了,祝夫人春秋不老、后福无疆……”
姚夫人忙扶了人起来,道:“好,好,谢阿哥吉言。”
而后,珠亮也带了富明上前贺寿,呈上觉罗氏给预备的礼单。
珠亮还罢,十八岁,富明十六岁,正是抽条的时候,刚出京的时候还晕船,饮食有些不调,看着略有些单薄。
两家既是姻亲,在京时也走动过,见过面的。
姚夫人就带了几分慈爱道:“好孩子,辛苦你们,陪着你们哥哥跑了这一趟,可要好好住阵子……”
珠亮道:“不辛苦,也是出来见见世面,少不得要打扰伯母了。”
姚夫人摇头道:“这是到家了,不要外道,自在些才好。”
这会儿功夫,张英也换了衣裳过来。
回乡之后,他就叫人扩建了张园,修了一个藏书楼,还规划了一块地,用来侍弄花草。
客人到的时候,他正在花圃里修剪花木,就回去换了衣裳。
兄弟三人,少不得跟张英也见过礼。
看着几人,张英心里有些惆怅。
他这一辈子,半辈子都在京城。
在京城的时候,他想着宦游之苦,盼着早日衣锦还乡。
可是还乡以后,夜半辗转,念着的都是京城消息。
即便长子每月都有家书过来,也会传来京城的消息,可是到底不一样。
他看着福松道:“恭喜阿哥,得以回宗籍……”
福松起身听了,道:“全赖皇上隆恩、九爷提挈,也是意外之喜。”
三十八年那次乡试,因为闹出的动静太大,后头改了好几条规矩。
第一条就是,宗室停科举。
福松之前除宗籍,可是姓氏在那里,能不能参加考试还是两说。
第二条就是将乡试分“官卷”跟“民卷”,按照比例录取官员子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