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王占元的野望(1 / 2)

加入书签

十一月十五号,奉军顾蓝玉部第三师在抵达蚌埠后,迅速展开了对蚌埠的进攻。

不过进攻却是不如人意,虽然说蚌埠内的皖军在兵力上远不如在徐州那么雄厚,防线也不如徐州防线里那样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但是进攻蚌埠的也只有区区一个第三师而已。

以万余人的兵力进攻两万余人的皖军,而这两万余人里头绝大部分都是段祺瑞的嫡系第四师,这个第四师虽然一路南逃之下,士气有所下跌,疲惫不堪但是好歹也在蚌埠休整了两天时间,这让以少打多的第三师打的比较吃力。

同时为了避免过大的伤亡,顾蓝玉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强攻,而是想着拖延时间等待后续第九师、第一师、第四混成旅等部队的抵达。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段祺瑞同样也是想要拖延时间,如果不是为了拖延更多的时间以抽调南方部队的北上增援,以期后续建立稳固的长江防线,段祺瑞也不会冒险在蚌埠打一场防御战了。

于是乎,十五号的这一场战事多少显得有些平淡,顾蓝玉只是出动了一个团进行了进攻,而且主要还是以火力侦查为主。段祺瑞看第三师进攻兵力不多,自然也就不会派遣太多的兵力玩什么反攻之类的,而是一股脑的继续构筑防线。

然而在蚌埠前线平静的同时,双方的大后方却是动作频繁。

段祺瑞已经连续多次的下达命令,抽调驻扎在江西、浙江甚至福建的部队北上增援,这些部队也不是说直接渡江增援蚌埠,而是前往上海、镇江、金陵、安庆等地,以上述重要长江沿岸城市为基点,构成完整的长江防线。

奉军那边,后续的第九师、第四混成旅、第一师等部队在相继拿下徐州、宿州等地后也没有过多停留,而是继续南下增援蚌埠等安徽中部地区。

而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安徽地区的奉军第一军所面对的敌人并不仅仅只有一个蚌埠的皖军,还有张怀芝的第五师近万人,以及盘踞在安徽、河南边界地区的王占元第七师。

张怀芝的鲁军虽然连续遭遇惨败,但是在宿州那边走的比较早,成功的带着第五师近万人逃出了奉军的包围圈,然后沿着蒙城一带继续南撤,而后边则是紧追不舍的奉军第四混成旅以及第二骑兵旅。

此外随着奉军的南下,王占元的第七师也是和奉军进行了小规模的接触。

王占元自从进入安徽西部地区后,就是不顾张怀芝的反对强行控制了这一带,然后在当地大肆收刮钱财,而且他也知道不能长久占据这些地盘,所以搜刮的手段非常狠,通过强行摊派、募集愣是让他弄到了好几百万圆,弄得当地士绅怨声倒哉。王占元用这些收刮来的钱财,一方面是大肆征召士兵,另外一方面则是向外国洋行购买军械。

通过这三四个月的恢复,虽然暂时还无法恢复以前损失了的大量火炮、重机枪等武器,但是步`枪、子弹这些军械还是补充了不少,手底下的第七师人数也是从万把人增加到了两万多人。

王占元手底下的这个第七师虽然说是一个师,但实际上现在已经是和第四师一样,严重超编,手底下除了固有的两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团外,还拥有两个所谓的独立团。

超编这种情况在当代各军阀的嫡系部队中比较常见,段祺瑞麾下的第四师拥有三旅一团、第二混成旅虽然说也是一个混成旅,但是却是拥有了三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营,兵力上万人,远远超过寻常混成旅四五千人的编制。王占元手下的第七师、王士珍手下的第六师都是如此,除了正式编制外,也有所谓的补充旅、独立团之类的编制。

不仅仅北洋诸多军阀的嫡系部队是这样,南方联邦的少数几支主力部队同样如此,比如赵尔巽手下的第十九镇名为一个镇,但却是拥有三个步兵协,一个骑兵协,人数将近三万。

实力有所恢复王占元第七师对于奉军而言,也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对手!

如此也就导致了小小一个安徽境内存在着四支大规模,并且还是不同归属的部队,分别是奉军、皖军、鲁军、第七师。

而很不辛的是,后面这三支部队都是奉军的敌人!

为了对付王占元的第七师、张怀芝的第五师,孟恩远麾下的第一军实际上很难短时间内增援蚌埠前线,以支援徐邦杰第二军下属第三师的作战。第一军所属的第四混成旅正在蒙城一带,第一师则是从后方徐州增援安徽西部地区,用以防备王占元的第七师。至于第九师也是分兵增援第四混成旅,短时间能够增援第三师的顶多也就是一个旅而已。

至于第二军另外一支主力部队第十师,该部自从宿迁、王岚镇战役后就已经继续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陆续攻克清江浦以及洪泽湖周边的多个府县,他们的任务可不是去安徽蚌埠,而是继续拿下整个长江北岸的苏北地区,目前正在朝着泰州、扬州等地进军呢。

这样一来,蚌埠前线的第三师后续所能够获得的增援部队就极为有限了。

而这种情况毫无疑问给予了段祺瑞极大的战略缓冲时间!

他一方面是抽调江西,浙江等地的部队北上构筑长江防线,另外一方面也是积极联络拉拢张怀芝、王占元,试图让他们和他一起打造一条所谓的安徽防线,只是张怀芝还不知道,人家段祺瑞压根就没打算过在蚌埠守多久,只要让他喘口气等长江那边的防线构筑完毕后,他下一步就是立马开溜逃跑。

只是段祺瑞更不知道,他段祺瑞在拉拢他们,赵东云同样也在拉拢张怀芝和王占元,尤其是王占元那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