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巫人的行动(1 / 2)

加入书签

这个时候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范玉,也不过十二三而已。

两个人看到范易走进来,都有些紧张。神色之中,还隐藏着一丝害怕。甚至小的范玉,眼神之中,甚至有着一丝仇恨。

这让范易看了哑然失笑,就好像旁边有着对着自己嚣叫的小哈巴狗一样。不会有着半点威胁。

莫要是天家亲情冷漠,便是大家族都是一般,子弟多了,自然就照顾不过来。

这两个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是肯定摸不到半点的权力的了。挂着一个空头王爵的名字,就那么过一辈子。五六代之后,就沦落成平民。

范易才不会像是朱元璋那般,养个几百万宗室,上百个王爷,到了明代中后期以后,朝廷财政为此背负沉重负担。

更不会把宗室当成猪一样的来养,结果到了明末时候-优-优-小-说-更-新-最-快--。明明有那么大好局面,结果被南明的几个白痴皇帝给葬送。

甚至,明代的规矩是只培养太子一个人,其他都当猪来养,造成的后果就是,太子一旦出了问题。如果在位的皇帝时间太短,没有时间培养继承者的话……

那么继任的皇帝,很可能就是政治白痴……非要用十几年时间,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方才学会怎么当皇帝。这其~ 中最出名的就是崇祯皇帝了。一个意外继承皇位,却没有受到过帝王教育的倒霉鬼……

总之,在范易看起来。大明的宗室政策就是彻底失败的。

“拜见太子……”两个弟弟行礼。

“起来吧,都是一家人。不用多礼!”范易淡淡的说着:“有空多读点书……”

又见到还有一个妹妹,不过七八岁的模样。好奇却又讨好的过来,睁大眼睛行着礼:“太子哥哥……”

范易就笑了。七八岁的小人儿,穿的一本正经,却如同娃娃一般,见着就十分有趣。

这是范贞的另外一位妃子所生,帝王娶妃子,这不仅是权力也是义务。不仅是为了广生子嗣,更是为了和臣下联姻。开基之主,这种事情就更多了。

就连范易也免不了,日后少不得娶几个大族的妃子。

“今日心中欢喜。算是家中小宴。”范贞说着:“就按照家礼来吧!”

“是,”诸人应命。

范易低头应着,细细观察,就见着范贞顶上气运,还算不得天子。

自从大虞东迁之后,这方中土,就再无天子可言了。因此,昌平帝这些,都只能算皇帝。

这刻见着范贞顶上气运。呈现龙形,但是毕竟还算不得连天接地。这却是时日还短,天地人三气都还太弱,支撑不起来天柱的原因。

大约有着三五年之后。三气凝聚,合成一股的话。那个时候,就足以称得上天子了。

这小宴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气氛也颇僵硬。不过持续了小半个时辰,就自散去。

范易这才从容的说道:“父皇。开年之后,我要再次出兵西征。拿下灵秦二州!”

如今已经是秋季了,顶多也就两三个月,范易就要再次出兵。范贞都忍不住愕然:“这么快?”

“洛城非是帝王之宅……若是天下太平,还可以居中以制天下。但是现在天下还不算太平。巫人从天禁关而出,铁骑两三日内,就能够功到洛城城下来……这是卧榻之侧啊!”

“我也想着这回事,甚至想过迁都回江左去……”范贞试探问着。江左才是他的基本盘。

范易默然,江左只是偏安一隅的格局。

“要不然迁都楚郡……”范贞说了一半儿,就自家把这想法给否决了!

楚郡虽然好,为南北之咽喉,居中控扼四方。然而却是在上游。

另外一个世界,三国时候,东吴为了定都之地很是起了一番争论。最后还是一句话,决定了都城在建业。

那就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后世鼎鼎大名的武昌鱼,最初就是用这般恶名来成名的。

不过和武昌鱼的关系不大,关键是武昌在上游。建业在下游。

这般时代,大规模运输,靠的都是水运。都城若是在上游,货运就困难,下游物资要逆流而上,运往都城。

但是反过来,若是在下游的话。那么上游物资就很容易的顺流而下……

“若是暂时驻跸楚郡的话,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是龙兴之地……”范易考虑着。

范贞最初被大虞朝廷封为楚郡公,因此才说是龙兴之地。

在范易看来,不论是郢昌还是楚郡,都不是立都城的好地方,既然是暂时的么,那就没有关系了。洛城日后是前线所在,确实不太适合作为都城存在。

在范易看起来,自古立都,在南方的都是偏安之局。只有在北方立都控扼中原,方才是长治久安之局。朱元璋在南京立都,本就无甚远见……

这南方被否定之后,适合立都的地方,一个是在咸安。不过那地方已经被西灵人占据。

就算是夺回灵秦二州,那地方也是联通塞外,对于西边防备来说,是无险可守。日后就要重蹈洛城覆辙,成为战争前线。

另外一个么,却就是燕州。范易其实有心在燕州,建立一座新的都城。

不过,现在燕州还没有彻底平定局势,并不太适合,立刻动手。

不过,范易私下之中,已经认定了燕州了。秦州虽然更加形胜险峻,但是格局太小,八百里平原,不足以负担太多人口。

而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都城,人口往往都是在百万以上……

因此另外一个世界,大唐早期的皇帝都还有一个外号,叫做乞食天子……大约是酸溜溜的山东人(华山以东)起的。就是长安遇到歉收,粮食不足用。就带着公卿百官跑到洛阳去办公,来缓解粮食压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