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周府(1 / 2)

加入书签

金陵城周府,家主周伯文,此时正于府邸书房之中习练书法。

桌案之上,摆着一厚叠上好宣纸,身旁姿色不错的侍妾在为其研墨,青葱两指微夹轻磨。

好墨研时细润无声,而差墨研时则声粗嘈杂,侍妾轻研之墨乃进奉徽墨,丰肌腻理,品质上乘,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周伯文自然也对此爱不释手,视为珍宝,每年皆遣府人策马百里去徽州采购佳墨,但是往来路费运输就超过白金之多。

周伯文轻挽衣袖,手握毛笔,挥毫写字,笔走龙蛇,在洁白宣纸之上,行云流水写下行楷四个大字,手腕劲道得当,笔势雄健洒脱,若非有超过四十年的书法功底,绝不可能到达此等境界。

周伯文将手中毛笔放于青花瓷笔托之上,待四字墨干之后,将宣纸四周镇纸移开,小心捻起两角,提至面前。“淡泊明志”四个大字力透纸背,一撇一那之间蕴含劲力,粗细藏露万千气象。

那身旁侍妾在周府伺候老爷这么多年,这等眼色自然还是有的,且眼前这笔墨之作着实漂亮,也是出自真心道了一句:“这等好字,怕是只有天上仙人才能造就,老爷的书法当世难敌,以奴婢来看,纵使京都燕疆九绝号称书绝的那位,也不见得能够比过。”

周伯文向来以行楷著称,笔锋流畅,潇洒多姿,却也不偏不倚,始终端正不歪。

自幼时记事起,作为教书先生的父亲便苛求练字,一笔功力不到,就手持戒尺狠狠敲打。如今世道也不太平,三国连年征战不休,虽彼此国内相对稳定,却也暗藏风云。父亲如此做,不过是想让他长大些能够凭此一手好字赚些铜钱补贴家用,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等严求手艺竟为其仕途开辟一条明道。

周伯文本在科举考试中成绩平平,莫说状元榜眼探花这等光宗耀祖之荣,就连进士都差点没考上,最后好不容易入围三甲,被分到中书省担任从七品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平日干些起草诏令之事。

这时,周伯文这一手颜筋柳骨的书法便派上了用场。中书省人见诏,无一例外,皆是打听询问是何人所书。此等佳字,当朝文官八百人,能达水平的屈指可数。

最后可算打听出来了,竟乃一刚中进士的从七品中书舍人所为。从七品,九品十八级中分作第十四品,京都朝中比这更小官级的实在不多了。

众人得知此事均绝屈才,这么个妙笔书生怎么能只混了个从七品的中书舍人?

于是,一拍即合,将周伯文向上举荐。周伯文生于贫寒之家,自幼也见惯世间百态,懂些为人相处之道。以“自身年幼,才疏学浅,难当大任。”为由,一再拒绝好意。

他人唯恐升官过缓,拼了命的向上爬,而这周伯文则是大相径庭,多次回拒同僚眼红之事。中书省几位高品大臣见此子谦逊有礼,鹤立鸡群,日后定成大器,更是惜才,数次上奏推举。

周伯文知时机成熟,再拒恐怕适得其反,便假意无可奈何,身不由己接受升官之事。

在为官期间,周伯文大谈“黎民百姓,天下苍生”以此博得朝中文人一片好评。又因为人圆滑,书法顶尖,很快便接连高升,最终是登上三品重臣户部侍郎之位,有了今日的鼎盛之风。

周伯文在书房练字之时,有府中家丁来报。

外面来了两人,皆是穿着朴素,其中一人号称是“端木世家大公子,当朝户部尚书端木安之子”执意进府,寻访故友张羡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