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十七章 举世伐清的先兆(1 / 2)
PS:感谢书友“梁孟昌”、“小荷虎”投的月票。
政治永远是最无情,也是肮脏的。
张同敞的本意,是想借清军之手,削弱北伐军的实力,以此来巩固皇权。
本来嘛,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不同,他为皇帝效忠,打压吴争和北伐军,这也无可非议。
或许他心中,还有一丝更肮脏的念头,那就是更想借清军之手,让吴争再也回不了杭州府,当然,对于这一点,不管在谁面前,他也是万万不会承认的。
做为一名政客,张同敞是合格的,在获知廖仲平左营及夏完淳建阳卫已经擅自渡江进攻之后,廖仲平迅速改变计划,那就是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乃政治之大成也。
所谓潮流浩浩荡荡,挡之者必被碾碎。
义兴朝二十多万大军,一半已经表明了态度,这时再硬着来,真要逼反了,说不定左营、建阳卫就反戈一击了,要是正在向江北进军的北伐军稍作配合,应天府就被三面合击,危如累卵了。
所以,张同敞的“迅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无奈,或许他正在感慨,天意如此,非谋之罪。
但,皇宫就如同是个大染缸,白的进去,黑的出来,好的进去,恶的出来。
什么亲情、友情、爱情,统统是个屁。
朱媺娖的眼睛终究不再清澈,除了还有一丝良知未泯之外,她一样已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无论如何,局势的演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哪怕是上天,也会感叹,人心不可测啊!
一夜之间,[?fo]义兴朝左营、建阳卫渡江北攻,引发的后果是一连串的。
首先,朝廷迅速颁布了宣战诏书,整个应天府,由此结束了欢歌饮宴,当然,右营是绝对不会动的,这道诏书,也就是表明了一个态度,唯一于战争有意义的是,这不再是大将军府的私自行动,从大义上讲,这是一场终于被朝廷认可并授权的国战。
同时,黄道周、马士英被迅速释放,当然,这不叫释放,按张同敞的说法,这叫现身。
黄道周的归位,终于带动了死水一潭的内阁,六部终于开始进入战备状态。
由此,朝廷紧急征召精壮,京城无数的物资,开始向龙潭、太平府方向输送。
……。
而这个时候,顺天府。
沈致远、钱翘恭终于有了动作。
钱翘恭将麾下枪骑营的心腹大约一百余人,做为随扈带入京城。
同时沈致远通过钱谦益召集了京城三百多长林卫好手。
二者相加,有五百人之众。
这已经是一支不可轻视的武装力量了。
当天夜里,按东莪打探的方位,对睿亲王府,发起了突袭。
按道理,这应该是一次至少有五成胜算的行动,当然,救出人之后,能不能出城,是另外的事了,至少在沈致远看来,长林卫在南城门藏有暗线,可以借助。
但沈致远心里是犹豫的,两年多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这么撤退?可不管甘心还是不甘心,沈致远同样已经清楚,就算再待下去,也无法真正得到清廷或者多尔衮的信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