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借道(1 / 2)
在金秋八月,刘承祖和承运刚回新城没几日,弟兄仨正在聊结婚的事,东边就传来宋守真的信,信使欢天喜地:“大帅,好事啊,东边丢了六十里地!”
元帅府在庄浪河谷从野狐堡到河口的四座堡子三座墩台全丢了。
刘承宗上个月刚知道那六十里河谷属于元帅府,这才刚过去不到半个月,那片好地就没了。
不过确实是喜讯,因为虽然地没了,但该收的粮食一点儿没少,将近四万亩地打了三万多石粮,宋守真集结河湟五镇乡兵和永登土司降兵,六个昼夜把粮食分成三路,统统运到了元帅府辖地之内。
野狐堡的守将百总井小六没有参与这个声势浩大的行动,他干了个更大的事,直接导致被承运托付全权代管东关镇军民事的宋守真下令弃地,收缩防御东关五座锐角敌台。
井小六带庄浪卫的旗军,把人家庄浪卫的军屯田收了,运回东关镇粮一万七千石、胡麻籽五千四百石,还拐来二百多户旗军。
刘狮子笑道:“干下如此大好事,谁还敢在庄浪河蹲着。”
宋守真在信上说,这事其实是失控了,他们本来的想法只是想收个两三千亩地,削弱庄浪卫旗军的战斗力。
但井小六在收粮时被旗军发现、包围,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旗军们觉得你们元帅府想收粮可以,但我们军屯田被抢占的就剩这一点,是万万不能动的。
不过我们可以带着你去找那些被豪势将领占据的军屯田,咱把它收了,粮食五五分,你井小六把粮带回元帅府,我们把粮带到里落草,抢粮的事都推到元帅府头上。
井小六觉得捡了条命,还弄来不少同谋,双方一拍即合,不断有旗军参与进来,事态规模不断扩大,最后收了几万亩地。
实际上如果井小六愿意,趁着旗军势众,一番煽动攻打卫城都不是不可能。
但一方面他没这个技能,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没往那边想……粮食不比啥没用城舒服?打下来城池还得守,养个两千守军,这点粮也就够吃到明年夏天。
吃到夏天明年还得种地啊,城都打下来了,这地不得轮到他种?
井小六觉得还是把粮运回东关合适。
因此这对刘狮子来说确实是件喜讯,立即给宋守真回信,让他把粮食运进碾伯,给这批乡兵记功造册,让井小六拿着功勋簿到新城来。
不过高兴之余,刘承宗也没放松警惕,当日召见刚带兵回到新城的王文秀,商议后调其麾下参将杨承祖率本部一营协防东关。
秋天到了嘛。
这本就是个非常危险的季节,尤其在东关那个黄河、庄浪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东南是兰州卫、西边是元帅府东关镇、北边是庄浪卫。
就算没这档子事,那边都是个火药桶。
兰州的旗军很紧张,成日沿河巡防,那个兰州参将师襄每隔两天就派人找一趟承运,找不着承运就找宋守真,让他们千万别误会,说兰州兵不会渡河,但元帅府的兵也别来抢兰州。
东关的元帅府民壮也很紧张,河湟五镇的民壮都被推到前线,有些在河口守卫东关的五座敌台,剩下的乡兵则被集结到东关向西帮助各乡保抢收田地。
连黄河上的渡船都不开了。
连着打了两场大战,刘狮子打算这个冬天让元帅府的将士们歇歇,在新城和西宁之间过几个月好日子,顺便把他们兄弟仨的婚事办了。
陕西的习俗不同于草原,元帅府的架构也不同于封建贵族的部落联盟,兄弟仨人一番商议,仨人最终决定林丹汗的八个娘娘都归刘承宗,兄长则等着卫拉特诸贵族把女儿送来成婚,也是八个。
还有些拥戴刘承宗称汗的蒙古贵族,他照顾不到,所以承运也不能闲着,目前定下来的有六个,如果东北的喀尔喀三汗得知契丹汗的事,遣使进贡,那就再给承运加俩。
不过在此之前,刘狮子得把已经跟着他的三位夫人迎娶了。
因此这个秋天直到来年开春,刘狮子的日程几乎被排满,他要在河湟开科举、设立六部、结婚造娃。
刘承宗给康宁府的曹耀和杨鼎瑞写了两封信,告知他们自己和兄长即将成婚的消息之余,让他们回来一趟,顺便询问了他们俩对接手康宁府军政事务人选的建议。
随着元帅府摊子铺的越来越大,刘狮子越来越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倒不是因为他们根基浅薄,而是元帅府这稀碎的地盘啊,太难管理了。
他仔细琢磨琢磨自己的需求,发现自己往康宁派遣官员,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治理地方政治才能或统兵打仗的军事才能,而是要考虑统治能力……这事就非常离谱。
才能元帅府很多将领和官员都不缺,但统治能力这个事啊,元帅府拥有这项技能的人不多。
关键这玩意它是有就有了,暂时没有,那最好了,咱也不敢培养。
不论如何,刘狮子是一定要把曹耀和杨鼎瑞从康宁叫出来,独当一面的大将和独治一地的封疆大吏,是他们这个武装集团向中原进取的先决条件。
至于接替他们的人,刘承宗心里有一份人选,康宁府难做的事基本上都被两个人这两年办完了,地方上的事情也有例可循,对于才能的要求其实并不是很高。
刘承宗打算把刘国能和刘九思派过去接替杨鼎瑞;黄胜宵带着阿六和巴桑这两个来自康宁府的将领,回去接替曹耀、罗汝才、李老豺和舅舅蔡钟磐。
刘国能在海西县干的还不错,距离统治一府可能差点意思,不过康宁府的事情也比西宁府好办。
把上天猴刘九思派到康宁府当个同知,一方面能给刘国能帮帮忙,另一方面……刘狮子也认为经过两年准备,康宁府的农业应该能自给自足了。
元帅府在康宁实行的政策不是免征,康宁府在那边一直在征税,而且税率还挺高,刘承宗原本说要定二税一,最后杨鼎瑞结合实际,建议三税一,税率就这么定下了。
不过他们收的康宁府自己铸的元帅通宝,官府给粮食定官价,由各县衙购买,再根据亩产收铜钱。
但是在元帅府的层面,对康宁府倒几乎是实现免征了。
每年运到西宁府的东西也就六七万斤火药、一千五百坛酸菜,前年运了一百来副兵甲,今年没运铠甲,因为北边在打仗,害怕兵甲被抢了,就发给沿途驿站的驿卒,让他们武装自己了。
总的来说,康宁府两年运往西宁的货物价值,大体上等于中原一个大县一年的正常赋税。
路途遥远,运输成本太大,这是谁都没办法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