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八章 备战(十一)(2 / 2)

加入书签

按照杜锋的推断,觉得法国人攻英国人的城堡,那不是易如反掌?

然而,实操起来,那就大为不同。

杜锋也派人去看过,以为英国人的城堡有什么特异之处,最后得出的结论,这不是城堡的问题,只是法国驻印军队的问题。

好几次,都是因为围城不下,导致英国人翻盘。

故而大顺这边在锡兰加了些战斗工兵营的编制,其实论定位,至少八成的血统是掷弹兵。只不过鉴于印度的情况特殊,掷弹兵没有特异成为线列决战的精锐部队,而是朝着掷弹兵的老本行强化——扔手榴弹,争夺棱堡壕沟,以及残酷的防炮坡前的壕沟肉搏战——只不过大顺这边强化了挖坑这项技能,削弱了欧洲一些掷弹兵的火枪射速和装填训练。

再一个,就是大顺有专业的用膛线枪米尼弹的散兵,也不用强化掷弹兵的火枪训练。

鉴于这种建军思路,也秉持着一战大顺的投送能力只能打三五千人小规模战争的战略判断,大顺在南洋的精锐单位战斗工兵,大部分都是矿工出身。

加之南洋的环境气候,山东河南燕云或者老陕那边的壮汉不甚适应,所以大部分兵员,都来自南洋的各个矿区,挑选出来的。

邦加锡矿、锡兰宝石矿、婆罗洲金矿、爪哇铜矿硫磺矿、基隆煤矿等。

这就使得赵立本遇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语言问题。

他是淮南人,逃亡关东,是以接触的还是北方官话的范畴。

而南洋各个矿区的方言,不是闽就是粤,纵有官话,那听起来也是一头雾水。

侧着耳朵听了好久,终于听到了还算熟悉的发音,便赶忙按照酒馆老板说的,包了些熟食,凑了过去。

说出名字,询问之后,果然认得。

又割了二斤熟牛肉、一叠茴香豆,果然换来了对面的热情,一人便跑出去叫人去了。

不多时,阔别多年的兄弟俩终于相见。

赵立本憋了半天,就憋出一句话来。

“三儿,你壮实了!”

他弟弟耸着鼻子,憋了好半天,把眼泪憋回去,喊了声哥。

“你成家了没?”

“二哥和嫂子还好吧?”

两个人几乎同时问出了问题,然后谁也没回答,就在那呵呵地傻笑。

好半天,两人才坐下去,先一人灌了一碗酒,总算是让舌头变得能正常说话了,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你晚上得回军营?”赵立本想了想,终于想到了一句应该这时候问的话。

“对,晚上必须回军营。大后天应该能放假。最近我们这边来了一批扔手雷的手炮,后天考核。一般考核完都要放假的。最近练的凶。”

赵立本也不知道啥叫扔手雷的手炮,也不知道这种奇葩至极的长得像是胡斯战争时候的手炮、但却是辅助帮着投掷手雷的破玩意儿,在这个时代的各国掷弹兵那有了短暂的复兴。

但随后就被开花榴弹、全面动员组织术围棱堡不攻还有会战兵力的新动员体制替代。一直到堑壕战再度兴起,这玩意的异化版,如掷弹筒、迫击炮之类的东西才再度出现。

不过在大顺这边,还是在战斗工兵中推广了一下,以便于增加射程。只是这东西,不适合欧洲战场的大会战,滑膛的东西,对使用者的要求过高,也不适合会战,只适合堑壕夺堡。

这些重金练出来的战斗工兵,大顺也不会选择让他们去抗线的。野战他们基本靠边站,就是靠着海军机动,趁虚而入,快速夺取堡垒要塞的。

赵立本对什么是手炮丝毫不关心,连在脑子里过一下、想一下这些东西的模样都没想。

转而问道:“我听说,你们怎么地,退下来之后,要去南大洋授田?那地方怎么样啊?要是真行的话,那我回去,就和你二哥先去那边了。一开始寻思着,去关东呢。可是你这当了这么些年兵,这三百亩指定得要啊,这也是份家业。兄弟还是去一个地方吧。这南大洋,靠谱吗?”

弟弟点头道:“靠谱,我们营队里有当官的去过,还专门给我们讲过。要去的话,还真行。那边地便宜,就是雇不着人干活,地有的是,就是当不了地主。你要去正好,我再当两年,就可以让家里人先在那边授田了。长官说,也不怕我们当逃兵跑了,要去那边,一般的船可去不了,所以再当两年,朝廷就要往那边开始安置家人了。”

“说是特拨的款,专门造的船,每年往来送人。好像说是自己买票过去也不算太贵吧,一个人二三年的军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