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零六章 镇长心目的男人(1 / 1)

加入书签

  真正的大贪官,你们是抓不到的,抓得到的都是那些被自己的贪污组织抛弃了的人,当然也有官太大,以为别人查不了的人。所以,官太大也不是件好事,引人耳目不说,还会招人嫉妒,加上这样的人太过的自信。一个贪官如果太骄傲了,做事不小心行事的话,是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的,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贪官的。官场里的学问可深了,不懂政治的人玩不懂,懂政治的人不敢玩,真正敢玩能玩懂的少之又少,而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吧!

  毕竟,像镇长这样的从小立志当大贪官的人,他从小就想着长大后自己要怎么贪污才能不被别人发现。镇长常常在酒桌上感言:我的志向就是一心一意地要学和珅,先生的学问文章我要学,先生的为人处世我也要学。就像是书记喜欢的是《千历十六年》,为什么是《千历十六年》就是因为上帝指使比任何人都多看到了一年,别人是十五年,那我就是十六年。不是我针尖对麦芒,而是我们现在的作者,真的太不入流了,没钱的时候我们都是入流的人,说这个骂那个的。

  可是一旦成名了,以前的志向,自己的誓言全部忘记了,现在的作者真的就不好说了,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家乡捐过一分钱的,又有几个回报过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的,可是现在的作者就是热衷于参加明星慈善晚会。作者又不是明星,就喜欢参加这样的明星慈善晚会,这捐来的钱最终都不明去向了,每次所谓的慈善晚会捐出来的钱也不少的。可是一分也没有用到需要的人身上,我们现在最想要问的不是时间去哪里了?而是钱去哪里了?

  就是因为太多的善心钱不明去向,由此建筑了大地朝最可怕的腐败大网,可怕之极。当然,作者不是想要攻击谁,我对谁也没有偏见,我希望别人对我也不要有任何的偏见,大家相安无事最好。常常有好事之徒,想要跟上帝指使一较长短,不服我们来辩,任谁也辩不过谁,对于一个辩手来说,永远都不会认输的,辩手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说有十六年,就有十六年,我故意曲解别人的意思把一年说成十六年,无疑是小作者得不到关注故意的挑衅。

  难免看出现在的作者的生存状态是很可悲的,就算是挑衅别人,别人也不会理你,这才是真正的可悲。只叹是作者对明史不感兴趣,我也没有看过任何一本书,自然谈不上理解,可是如果别人要跟我辩的话,那我也是谁也不服的。此谓与人斗,其乐无穷也。

  不过,如果真的有人来辩的话,就算是别人再是什么史学家,也不可能是说服我,我也不可能说服他的,作者都是喜欢相互伤害的一类人。那么,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简而言之,确实算是一本奇书,达到了“生平不读十六年,就称粉丝也枉然”的地步,是历史学家上帝指使的成名作。就是因为上帝指使的发现比别人多了一年,然后别人都少了一年,我想试问任何一个人都喜欢读到最全面的明史,可是别人都缺了一年,这一年哪里去了。人们总是喜欢把好的那几年拿出来说事,而忽略了那些真正的历史,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屎学家。

  这个时候只有上帝指使可以给你解答,这就是屎学家上帝指使的魅力,也是我的成就之一。试想现在很多的真东西都失传了,很多的人都只知道十五字风水秘术,可是上帝指使接受的却是十万字风水秘术。上帝指使先生通过截取千历十六年这个历史横断面,然后用显微镜仔细观察那个时代的病理,按上帝指使的说法就是“意在说明十六世纪大地朝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其中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就算研究出来也是可以全部推翻的,毕竟我们看到的都是野史,真正的正史很难保存下来。而一个野史有什么好研究的,就算是成了学家,也不能帮助我们嘛村的村民走向富裕。

  说起明代,不得不提起一个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讲究的就是知行合一。而我就是深受其教诲,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可是我们就算知道明代,可是却不能从明代学到治国理政的理论,不能从中学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的东西,那学再多的史学又有何用的。把一个朝代的历史破开成一个片段,来看一个朝代的历史,是不是有以点代面的嫌疑。不管是得出什么结论,或者说的是什么事,都是偶然而不是必然的。而我们后人就是喜欢这让人激动人心的历史,从这个历史来宣扬出自己的品味,其实就是后人的虚荣心在作崇,不值得我们学习的。书记把这个看成是一个封建保守的完美世界,我真的无法理解书记是怎么想的,他想要的政治与理念也许只有他的情人才能明白。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上帝指使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看懂这一年也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而把读懂的人说成是有内涵,有学问的人,不免是后人的自我吹捧而已。不过在这一年,确实是发生了很多的事,确实很多是可以给我们学习的。

  当然,这也是作者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后人能看到前人的一些光荣模范的地方,很多的官员他们的实质是很好的。可是难免会走错路,他们一生追求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可是当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与人民渐行渐远了。作为官员道德楷模的海瑞,以及作为武官杰出的代表戚继光死去了,大明王朝只剩下生闷气的万历皇帝,和一群敢于皇帝死磕的文官集团,及一个疲于在皇帝和群臣之间斡旋的首辅申时行。我们越是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越是努力越是做不了,这是为什么?

  说白了,人最终还是逃不过自己的贪婪的本性,人最终也是毁在自己的懦弱的性格上,当我们遇到了诱惑我们如何去战胜诱惑这永远是每一个官员的必修课。每一个作者都是伟大的,他们想要表达传递的大部分都是正能量,希望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控诉,或者说是一种不满。可是很多的话却不能明说,而作者就用自己的笔杆,用生动的语言来勾勒出他想要表达的世界,给后人一个警醒。毕竟作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无力的,并不能改变社会的运转,可是作者却可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这才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镇长就很直接,有的官员喜欢看励志的书,看一些有品格的题材,做一些有品味的事,可是我们嘛镇的镇长没法像高书记那样的虚伪。看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根本就没有真实的自己,就连他身边的再亲的人也无法到她真实的想法。镇长很直接他告诉别人自己就喜欢和珅,和珅何许人也,和珅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这和镇长是一样镇长比和珅要惨很多的,他只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

  和珅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后来仕途平坦,短短半年,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的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和绅贪赃枉法,横行敛财,是名符其实的大贪官。这跟镇长的志向是一样的,镇长就想要成为和珅这样的人,平步青云,鱼跳龙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