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装备与军队(1 / 1)
一支军队的组成除了人,还要有必要的装备,从冷兵器时代开始,军队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需要有步兵和骑兵,而步兵又有兵种的划分,比如长枪兵,刀盾兵,弓箭兵;又根据自身防御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了重甲步兵和轻甲步兵。
骑兵也是如此,根据防御的程度,也开发出了专业化的兵种,比如着轻甲的轻骑兵,用于侦察和骚扰、突袭,重甲的重骑兵用来突破敌方的密集防御等等。
演变到现代,军队的划分实际上也没有离开古代的军队格局,一样要分出步兵和骑兵。而科技的发展,还让人类占据了天空和海洋。但不管怎么发展,都可以分出轻重型,比如重型制空战斗机和战略轰炸机,以及相对的前线攻击机和战斗机;比如重型舰队航母和战列舰,以及相对的护卫舰、驱逐舰。
也就是说,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军队的军兵种划分,还是以装备来划分的,没有装备,也就没有兵种。
那么就先看看古代的最简单的长枪兵的装备,一根长枪,和身上的军衣,就是一个枪兵,几乎就不需要别的。于是他们往往就会是军队里的炮灰阶层。
演化到现代,这种长枪兵就是最普通的弓箭兵,只要装备相应的步枪和子弹就可以了,同样是一身军装解决问题。最多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几颗手榴弹,就组成了最基本的作战单位。而近距离肉搏的枪兵和刀盾兵则被科技的发展淘汰了。
而骑兵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被淘汰,演变出来的就是装甲兵,包括坦克和装甲车,一个重型一个轻型。兼具了重骑兵冲锋破阵和弓箭兵的火力掩护功能。
古代的炮兵变化也不小,根据其射程的远近,形成了常规炮兵和远程、超远程炮兵,华夏后来用“第二炮兵”命名的导弹部队就是很形象的一个说明。
但无论怎么分类,军队都是人类社会里最强大的暴力机构,是保护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和手段!天生就是要用鲜血来浇灌的!
说完了军队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及武器装备——这是军队的构成除了人之外的最重要的因素。
***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与军队和战争紧紧结合在一起。所有的科技发展,最先应用到的地方就是军队,就是武器装备!为什么?就是这个道理!生存和资源,迫使人类必须先武装自己,才能挣得生存空间!不要说什么文明不文明,只有人类自身有了安全和生存延续的时候,财货有文明的诞生。
西方社会所遵从的规则:“赢者通吃”,或者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样的说法,实际就是赤果果的丛林法则!所以西方社会可以一次次地发动对外战争,去在全世界所有他们发现的地方进行扩张、殖民,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那时候没有人谴责他们很多的没有人性的做法?就是因为他们成为了胜利者,所以只会被称颂、被赞扬!就算是西方社会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反思、道歉,但绝对不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或者说,对于那些已经消失无踪的受害者,一句轻飘飘的道歉,那是很合算的一件事,也就是把原来被怀疑、被谴责的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合法占有了。
而步枪这种犀利的武器,就是最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从大号的火炮、火枪,一直到现代。
一直现代化军队的装备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有了犀利的矛,也就要有坚实的盾。所以,最先出现的就是头盔和胸甲,这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到了二战之后,逐渐发展起来,演变出了更轻便的合成材料的头盔,和防弹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对一战开始反思的时代。没有人会反思这场战争是不是应当发生,或者谁是正义、谁是邪恶;反思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突破或者防止对方突破,也就围绕着这两点,发展出了无数的战争理论,比如德国的闪击战,苏联的大纵深理论等等。
国家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资源的不同,让苏联和德国做出来不同的选择,苏联因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所以诞生了以防御为目的的“大纵深理论”,而德国正好相反,战略纵深狭小,就要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考虑到自身的资源匮乏状态,必须使用“短、平、快”的方式,所以诞生了快速解决敌人的“闪击战”理论,正好针锋相对。
在作战理论上,从来都认为防御上的损失会比进攻少,所以,德国在二战时期败在苏联手下————这是极其简化了其中过程的结果。
而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以弱胜强不是没有,但从来没有单纯的以弱胜强!换句话说,华夏武术里讲的一句话,叫做“四两拨千斤”,这话没错,但首先你也要有千斤,然后你才可能去拨!否则,还不等你拨,就已经被那个千斤压垮了!
所以,在计算强弱的时候,也同样要考虑更加全面的因素,比如国家凝聚力、抵抗的意志、装备的发挥效率、正确的战略、战术的指导,还有更加复杂的天时、地利等等因素,才能去计算所谓的强弱。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军队上层想打仗,而中下层军官和士兵以及普通的民众都不想打仗,那么,面对敌人的进攻,这支军队也会像沙滩上堆砌的城堡,水一冲就无影无踪。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西方国家在想对某个国家动手的时候,也要先宣传那个国家的种种反人类、反社会的做法的原因,只有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才能保证民众的支持,军队上下一致。
只有到了这种程度,才可以比较武器装备的优劣。
而亨利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准备好武器装备,然后慢慢地形成对德日作战的正面舆论,所以亨利是非常期待日本去偷袭珍珠港的——那会让每个美国人在一瞬间就形成一个整体!
那么,亨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升级步枪和机枪,这是步兵的基础武器。
美军已经开始换装的亨利版加兰德,的确是一款好枪,但这还不够。加兰德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弹仓容量有限,只能装八发子弹,即使在久经训练的士兵,也要与战友合作,才能行成对敌方的压制;第二,这枪太沉重了,净重4.37千克,如果加装刺刀则达到4.75千克;第三,这款枪的后座力很大,即使以美军士兵的普遍的身高马大,也往往吃不消连续射击对肩膀的冲击力。
所以,亨利要求对这款枪继续加以改进,要让这款枪更轻、弹容量更大,至于后座力,解决了前两项再说。而这项改进的任务,就交给了加兰德的原时空设计者——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也算是变相的将荣誉回归其原始设计师吧。
还有机枪。美军现在装备的轻机枪已经是很普遍的了,但在亨利看来,依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继续减重,比如可以更快地更换枪管,使用多种载弹方式等等。其概念已经有班用机枪向通用机枪演化了。
其实美军现在装备的轻机枪已经具备了大量的通用机枪的要求,但确实是还不够通用,也就是机枪的结构还是比较复杂,没有能够大量使用冲压件,在制造上速度还是不够快,机枪射速也不够快,现在最高射速是不超过600发/分的,按照亨利的想法,通用机枪的射速应该是可调的,也就是可以在战场火力压制到战术精确射击之间进行切换,最高射速三档可从1200发到600发到200发之间变动调整,达到不同的战术要求。
这个概念实际是原时空德国MG42的设计理念。
再有关于车载机枪,亨利的想法是加特林!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加特林这种最古老的转轮机枪早已被认为过时了,但后来不这样认为,因为原时空加特林改装动力源为电动机后,爆发出来的恐怖的威力,让加特林这种发射方式再度成为速射火力的顶点!
所以,亨利准备设计新的电动机——可以用电池驱动的电动机,用于加特林机枪上,而这种新的驱动方式将成为防空火力的最好选择之一!而加特林机枪的口径还可以扩大成为加特林机关炮!这种方式,远比伯福斯机关炮的威力强大的太多了!
和枪械的改进配套的,必须还有士兵使用的军装和弹药物资携行具,也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最基本的是,弹药携带量要更高。如果说,一战时的步兵随身携带的子弹是六十发一个基数的话,那么到了二战,士兵就要多携带两倍的数量,才能保持一场战斗后,自己的弹药不被清空——越是射速快的枪械,耗费的弹药量就要越高。
比较一下在叙利亚进行的反恐战争就可以发现,弹药消耗是怎么回事了。很多时候,都是隔着几百米进行火力试探、恐吓,而不是对着实实在在的目标进行射击,“突突突”,一楼扳机,一个弹匣三十发子弹就打光了。
但是在二战的战场上并不是这样的!双方短兵相接的时候,没有一个机枪手会是扣着扳机不放的,基本上都是两、三发子弹的短点射,只有进行战场压制的时候,才会使用最消耗子弹和枪管的长点射。
所以,如果真的亨利让每个军方装备了新的步兵装备并进行新的武器编组,那么美军需要的弹药两势必会增加很多!
所有的战术都围绕着武器的特点进行,这是亨利在西点军校时就主张美军的战术研究的基础,这一点并不因为亨利离开西点、离开军队而改变,反而在美军中发扬光大了。至少现在的美军,使用的战术就比一战时期改变了很多。
就比如,坦克第一次在美军手里经受了实战的考验,美军中就产生了两种发展思路的争执,一派是小乔治·史密斯·巴顿为首的实战派,巴顿认为坦克就是一种重骑兵,不仅要求有速度和装甲,火力也是一样重要的,他继承的就是给亨利当了多年副官时候了的论点,也就是坦克不要分那么多用途,只要有一种用途就可以——性能中庸,好掌握,规模大就是最好的;另一种则是类似于英国人的看法,要将坦克也按照军舰一样的分类,比如重型坦克就如同战列舰,去专门催坚克难,轻型坦克就去进行侦察,中型坦克就去伴随步兵进攻等等。
就连巴顿也不知道的是,亨利拿出来的是超前的军事理论——“主战坦克”作战理论,而这种作战理念是建立在大功率的发动机的基础上的。
但是,现在还有战争的实战检验,平时也就最多进行一下演习。不过美军在内华达州的沙漠里扩建了亨利当年选址建设的那个基地,并将这里作为了陆军装备的检验场。不仅实验了按照英国理论设计的重型坦克,还实验了按照亨利的理论以巴顿的要求设计的新型坦克,经过演习检验的结果,是亨利~巴顿的理论完胜英国派。
有了结果的演习,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这也让美国陆军统一了思想——坦克就是要火力、装甲防御和速度平衡兼顾,才是王道,其他都是歪门邪道!
虽然如此,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阖需解决,比如坦克炮的口径问题。口径越大,火炮的重量也就越大,后座力同样也就越大,减重和降低后座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因为巴顿在演习中发现,坦克炮的威力和口径成正比,与装甲成反比,那么为了抵挡住坦克炮的射击,就要加厚装甲,这是矛与盾的关系,而这种过程倒不是没有止境,毕竟以坦克的小身板,动力所能达到的限制在那里放着,任何对火炮口径的要求和装甲厚度都必须限制在动力系统能够达到的水平来考虑。
按照通用动力实验室现在的研发结果来看,750马力的发动机,最多就能达到75mm口径的坦克炮的水准,装甲也就是90mm,再大再厚,就要降低速度,而且是降低了很多速度,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