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创新(1 / 1)

加入书签

正当众人都以为高枕无忧之时,据探马回报,完颜银术可的大军虽然退出了太原境内,却在代州停下了!

没办法,谁让代州的守军那么没骨气呢?还有,去往陕西的完颜娄室也率领大军向河东收缩,这样一来,太原又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不过在太原府,依旧还有很多人觉得金军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南下!

可王禀等人却不敢怠慢,接连几天,他将刘文昊邀入府中密谈。两人先是聊起太原的城防,又着重的讲了一下宋军的装备。

此时就听王禀说道:“太原,重镇也,河东门户所在,一旦落入金军之手,我大宋危矣!”

刘文昊随之点了点头,紧接着补充道:“太原不仅关系到整个河东,而且还是整个战局的支撑点和命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原在谁手中,谁就有绝对的控制权!”

王禀自然明白这些道理,不过他还是有些侥幸的心理。

“子明,你真的认为金兵的下一次南侵会很快吗?”

对于王禀的问题,说实话,刘文昊此时真不知该如何作答。

首先来讲,金军南下侵宋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另外现在的太原也和真实的历史不太一样。

因为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金军围困太原以后,直到城破,太原军民要么被杀要么被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

因此,关于这些,让刘文昊又如何得知呢?

看着刘文昊默不作声,王禀有些不死心,就见他又问道“两国交战,最是耗费国力,女真人凭什么连续用兵?”

一提起这话,刘文昊则是早就有了应对之词。

“大人,从古至今,突厥、回纥、契丹以及女真各部,这些游牧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发动战争并不依靠国力,而是以战养战,通用掠夺来收集所谓的战争资源!”

看着王禀不住的点头,刘文昊继续说道:“我泱泱华夏,中土大国,最不缺的就是这些资源。所以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罢,他们发动战争根本就不担心耗费国力的问题,也由此,他们才会越打越强!”

王禀听罢此话不由得叹了口气,早在今年上半年,他就已经向朝廷上了帖子,可朝廷诸公有谁理会过自己?如果那时候朝廷就加以重视,怎么还会发生这一连串的事情?

其实王禀并不知道,他的那个帖子,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早就发现了,只是当初李纲也属于人微言轻,没人理会而已。

不过在无形之中,却是影响了李纲的抗金信念……

此刻,就见王禀微微的摇了摇头,不知是出于无奈还是觉得惋惜。

一时之间,两人竟都沉默起来,俄而,还是王禀率先打破了此间静谧。

“对了子明,你刚才说的那个连弩又是什么?”

大宋年间,弓和弩的用法并不一样。据《武经总要》记载,弓箭是步骑通用的。只不过弓箭的射程相对不高,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臂力。在大宋即使普遍装备,但对于不擅长骑射的宋兵意义并不大。

弩比弓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但通常来讲,弩只能装备给步兵使用。

但在宋军之中,很少有人喜欢这种笨重的装备。

因为弩一般要脚力张开,虽然射程远,但射击频率较低,从敌骑兵进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发弩三四次。

也就是说,你才发两三箭,可能金军的铁骑就冲到面前了,那时候别说手中有弩,哪怕有个防护的盾牌也禁不住铁骑的冲击。

后来针对这种情况,宋军装备弩箭的部队通常分“张弩人”、“进弩人”和“发弩人”,以缩短射箭的间歇,加强弩箭的密集程度。

可即使这样,对于身穿重甲的女真人,这种弩箭还是毫无办法可言。

所以王禀才会想起这个话题,因为此老也认为,即使刘文昊做了一些改动,弩箭也没啥太大用。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弩箭都那么差劲,还有两种弩被大宋称为国之利器。它们射穿所谓的铠甲,不过就是分分钟的事!

先说说神臂弓,别看这玩意名字是弓,实则也是弩。

这东西一般是以坚韧的山桑作弓身,以结实的檀木为硝,以铁为橙子枪头,以铜为马面牙发,以麻绳扎丝为弦。

弓身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由于它具有射程远、侵彻力大、比较轻以及机动性好等优点,成为了军中的利器之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神臂弓虽好,但却只能一发一发的来,而且需要相当大的臂力。

至于那传说中的八牛弩就更别提了!的确,在大宋,八牛弩是一件绝对的重武器!可这玩意相当笨重,不便运输,往往用于城防。

所以针对这些情况,自打来到太原,刘文昊就有了那么一个想法。他想靠着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来搞搞创新!

什么意思?就是想弄点什么黑科技,以此来弥补宋军的不足。

如今女真人在代州和陕西厉兵秣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回来了!刘文昊怎能任由自己以及自己所谓的亲人再处于险地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