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2)

加入书签

第五章

2018-04-15 作者: 周梅森

第五章

同治八年,桥头镇的每一缕空气中都充斥着人类的原始**。

花船上滋生着年轻女人的梦想。

煤窑下沸滚着青壮男儿的热血。

仅仅下了五个月的窑,肖太平就觉得自己已把煤窑的秘密看透了: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只要有一块掩埋着煤炭的土地,有一帮年轻力壮想挣钱的男人,窑就立起来了,煤就挖出来了。这里的关键不是开窑的资本,也不是开窑的技艺,而是人的蛮力,只要有使不完的蛮力,就有源源不断涌出地面的煤炭。

在嗣后终生难忘的五个月的下窑生涯中,肖太平几乎干遍了白家窑上的每一份活计。先是和曹二顺一起从窑下往窑上背煤,继而又和一帮肖家兄弟在窑下刨煤,拉拖筐。还在小窑被淹时做过几天排水工,从十丈多深的窑下,用牛皮包和木桶打出了半河沟的水。

肖太平认为,除了蛮力之外,如果说窑上真还有点唬人之处的话,那也就是窑下的通风和排水两件事了。近十丈深的窑下没有风是不行的,那得憋死人。刚下窑时,肖太平咋也吃不透,没见窑口有大风箱,也没见到啥暗藏的机关,地下怎么会有温吞吞的风呢?后来才发现,斜井之外还有个在地下和斜井相通的竖井。地上的风从一边井里进去,又从另一边井里出来了,有点像居家住户的过堂风哩。排水也靠竖井。竖井挖得很深,地下水都往井坑里流,流得满了,就用井上口的木轱辘放下牛皮包,一下下往上提。水若是一下子涌出许多,要淹窑了,背煤的弟兄便全扔了煤筐换木桶,一桶桶从斜井往上背。根据窑上的成规,背上一桶水,也算一筐煤的力钱。

再看看开窑的本钱——除却买下一块有煤的土地,肖太平竟没发现还需要多少本钱。不论是竖井还是斜井,都是人力挖出来的,做为一个窑主要垫付的,仅仅是几个席棚,一堆煤镐煤筐的小钱罢了,而这些小钱,肖太平完全拿得起。

然而,遗憾的是,同治八年的肖太平还没有一块让他立窑的地。他有一大帮满是蛮力的弟兄,有购置生产工具的近十五两银子,就是没有窑地。他看透的秘密,仍然只能是秘密。白家窑并没有因着自身的秘密被他肖太平看透而变成肖家窑,他开窑做窑主还是将来的事。目下他唯一走得通的路是,先从白二先生和章三爷手上包下一座窑,积蓄资本,也积蓄力量。

白二先生答应过他,日后让他包窑。可白二先生在侉子坡下说过这话后,就再没见到过。窑掌柜章三爷却不提这话头,每逢看到他还阴着脸,像是他欠了窑上多少银子似的。可也怪得很,章三爷不提白二先生包窑的允诺,却实施着白二先生工价的允诺,真就发给肖太平三人的窑饷,这就让肖太平说不出话来。肖太平便往好处想,以为白二先生和章三爷是嫌他的毛嫩,还不具备包窑的资格。

为了显示自己具备了这种资格,肖太平就找一切机会向章三爷表现自己开窑的知识和能耐,且在桥头镇煤炭业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昼夜作业制的设想——同治八年的桥头镇,所有小窑都沿袭着种田人几千年来养成的生息习惯,日升而作,日落而歇,没有谁想到夜间的光阴仍可利用,只有肖太平想到了,是在一个极偶然的晚上想到的。

在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肖太平在收了工的白家窑窑口转悠,妄图在平淡的空气中嗅到属于自己的某一丝机会。

机会却不知在哪里。窑口的大席棚下,除了几个护窑看炭的弟兄,再无一个活物。时令已是冬季,天是很冷的,护窑看炭的弟兄都在大席棚下围着炭盆烤火。

就是于那一片冷寂之中,肖太平突然间想到了利用小窑的夜。他想,白二先生和章三爷不把白日的窑包给他,也可以把夜间的窑包给他啊。夜间的窑闲着也是闲着,包给他,柜上不就多出了一份额外的收入么?

这念头一生出来就让肖太平激动不已,折腾得他一夜没能安眠。

次日早上,肖太平及早跑到窑上,极神秘地对章三爷说:“……三爷,我有个大发现哩!窑下不是地上,白日黑里没啥区别,夜间照样能干活出炭。咱若是歇人不歇窑,一座窑不就当两座窑用了么?窑上不就多赚了一倍的银子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