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奇迹源于思维的解放(1 / 2)
第一节 奇迹源于思维的解放
2018-04-15 作者: 齐忠玉
第一节 奇迹源于思维的解放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路径。思维路径一旦形成惯性,就会产生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这种定势就会影响人自身思维的发展,变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思维牢笼。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突破这种定势。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贫富,所以不要让自己的脑袋贫穷。思考是一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科学的思考总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这也是获得成功的法则。
【例1】
一个年轻人到海边度假。他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每天傍晚时,有一位老渔夫总是在费力地将一网还活蹦乱跳的鱼拖到岸上之后,将网里面的大鱼都重新扔到海里,只带着一些小鱼回家。随后好几天,年轻人观察到老渔夫每天都是如此。
这一天吃完晚饭之后,年轻人没有出去散步,而是站在老渔夫每天靠岸的地方等待。不一会儿,老渔又打了满满一网鱼,同样像往常一样用力将沉甸甸的渔网拉到岸边,然后解开渔网,将其中个头较大的鱼一条又一条地又重新扔到海里。年轻人蹲下身问老渔夫:“请问你为什么总是把费尽力气捕到的鱼扔回海里呢?”
听到这位年轻人的问题,老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家的锅太小了,大个的鱼根本没法下锅,所以我才把它们扔回海里。”
年轻人听了渔夫的回答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他又问道:“那你为什么不换一口大一点的锅呢?这样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美味的大鱼了吗?”
听到年轻人的话,老渔夫反而吃惊起来。非常惊讶地说:“那怎么可以呢?我家的锅是和灶相配套的,灶只有那么大,锅太大了岂不是没法烧火做饭?”
听到老渔夫的话,年轻人好像明白是什么原因,而且这样的事看起来太简单,于是他大声对老渔夫说:“这还不好办,重新垒一个灶,然后再换一口大一点的锅,这样一来,问题不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是比每天都要花多时间,把好不容易捞上来的大鱼扔回海里强百倍吗?”
让年轻人更加吃惊地是,老渔夫摇摇头说:“这灶和锅都是我爷爷留给我父亲的,然后我父亲又留给了我,我只知道如何靠这副锅灶来煮饭、吃饭,可是却从来不知道怎样垒一个新灶、换一口大锅,即使有人帮我换一个锅灶,我也不知道如何用新的锅灶做饭,因为父亲当年没告诉我。”
就是这样,一个陈旧的灶成就了一个陈旧的锅,一个陈旧的锅放弃了每天最好的大鱼。
打破思维障碍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任何一切都可以换成新的,但前提是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当人的思维形成定势之后,很难马上变换成另外一种新思维,人的头脑往往会被习惯性的思考方式给锁住。一旦人们能够从充满局限性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奇迹就会发生。
那么,局限性的思维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为何习惯限制自己的思维?怎么做才能让思维获得自由和解放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的生存智慧。
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俗称“惯性思维”,是一种依靠以往经验对某些新问题做出决定或准备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思维的定势”。思维的定势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它有时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即不会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有时却又存有缺点,即阻碍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僵化呆板。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左右。例如,人们上班时习惯走一条固定的路线或是乘坐固定的公共汽车;出差时喜欢住在自己熟悉的宾馆;理发的时候喜欢去同一家理发馆;吃饭也是如此,喜欢去一些经常光顾的饭店。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相信经验,害怕改变,担心这种改变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在职业生活当中有一个现象:一些人在跳槽之后总觉得很难适应新公司,问题频频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于用以前的文化交流和处事方式,这种“套用模式”只会使其碰壁——这就是具体生活中一个生动的思维局限。如果你认为越来越难以适应职场生活,那么就必须突破和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
之所以要善于打破思维障碍、放弃原有的思维模式,是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者身处一种“to be or not to be”的境遇。为了抓住机遇,摆脱绝境,就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寻找另一个获得希望和新生的突破口。
【例2】
有一天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大帝在皇宫中散步,走到皇宫的花园中,看到一个士兵笔直地站在花园的旁边。他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那个士兵:“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士兵回答说:“这是命令。”
以后,亚历山大大帝又看到那个士兵还站在原地。就问其他人,这士兵在执行什么命令,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他觉得非常奇怪,就命令侍从继续追查。最后从一个知情的人那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很久以前,还是在叶卡捷琳娜女皇执政期间,女皇在一个冬天的中午,到花园中散步,发现花园中盛开着一朵十分美丽的鲜花,于是下令派一名士兵守在那里,不准任何人采摘。但事后女皇就忘记了,结果这一命令从此就执行下来,尽管花早就没有了,但是站岗的士兵,一直就那样站了几十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守鲜花的土兵”。
人们常用的思维方式
只要你留心观察,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不守鲜花的士兵”的现象到处都是。比如,一些人总是拘泥于某种行为模式,任何事情都遵守固定的工作流程,以至于各种问题都必须严格按照流程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使得其实践活动中习惯性地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很少考虑现行的方法是否更有效、更合理。如果按照这种惯性发展下去,一定会出现创造性不足、效率过低的状况。这一理论不但适用于企业,更适用于人。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创造性思维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这是因为变化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职业生活,都是如此。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随机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条式的智慧。
定势思维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但除此这外还有一种思维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发散性思维。排除个人能力的问题,这两种思维方式通常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所谓发散性思维,概括地讲,就是先抛开与事物直接相关的知识,先考虑各个方面的知识,再用联想的方式一步步让它们“两头靠”,从而统一起来,而在这中间建立起来的纽带就是思维的成果。它不同于定势思维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恰好相反。
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因此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但从效果上来讲,它们又有很大的特征区别。普遍认为,发散思维是思维创造性的主要部分,因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
【例3】
我国植物专家李长潇从事生物工程开发研究多年,长期以“试管内植物细胞快繁”为范本,这是国际生物专家设定的雷区,国内的很多生物科研人员从不敢越过外国专家“铺设”的“雷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