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1 / 2)
第四十八章 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3)
2018-04-15 作者: 杏园秋雨
第四十八章 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3)
人在旅途,行色匆匆。李杏雨他们此次的首期进修学习,确实是来也匆匆,回也匆匆。因为二十多天的学习一结束,开学也已在即了,所以各位学员来不及在省城逗留游玩,便都匆匆打道回府,忙于新学期的开学工作了。
杏雨和诗雪自然也一样,虽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但各自使命在身,只能互道珍重,而挥手相约于下次学习再见。
都道家是温馨的港湾,杏雨经过一段紧张的学习,回到家后确实有了一种温馨轻松的感觉。在家里,杏雨向爹妈谈了他这次学习在南师大奇遇梅老师的情况,并向他们转达了梅老师的问候。成儒和江英听了甚是高兴而又惊奇,都说这是缘份巧事,并要杏雨下次去学习一定要代他们邀梅老师回延令家乡看看,特别是要请她到元坔来做客叙叙旧,就说他们太想念她了。是的,提到梅老师,成儒就情不自禁地说起往事,说起那“锅巴饼”,说起她留下的那封信。江英也动了情,说是梅老师那时太不幸了,这样有文化的人竟也吃了那么样苦,受了那么样的难,就是这会儿想想也叫人难过呀!不过,过去的毕竟都过去了,现在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
姑且不说梅老师早已安定无忧,还精神矍铄在继续发挥余热,就是杏雨家也是“温饱”几年,开始迈向“小康”了。才几年的功夫,就靠晓雪利用农闲的时间贩点水果蔬菜,杏雨家竟也积攒成了“万元户”,因而修了房,把前面的草房拆了,分列两侧盖成了厢房瓦屋,就像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并且还买了台电视机,虽说是“黑白”的,虽说不少人家已是十万元户、几十万元户了,早就住上了楼房,用上了“彩电”,但杏雨一家人对能摆脱了贫困,能过上这么个日子已经知足了。
他们甚至于感到骄傲和十分自信。因为他们认为这年头,只要肯吃苦,干什么都能赚到钱。过去一年四季天天上工干活受苦又累,还是忙不上个嘴,吃都吃不饱。那个时候,一个劳力干一天的活,还要“斗私批修”,思想先进,在自报公议的基础上才挣个“8分工”,也就是一包经济牌烟钱——一角八分;那个时候虽然吃的“大锅饭”,其实也有不平等,乡坊间就抽烟即有这样的民谣——农民老儿抽的“敲儿棍”(旱烟杆),生产队长抽的“长三分”(海绵嘴),大队干部抽的“四脚奔”(飞马烟),公社干部抽的“两面分”(大前门烟),县级干部抽的“香喷喷”(牡丹烟)。不过也不都这样,李成儒是大队支书,平常抽烟也多用的是“敲儿棍”或“水烟袋”,偶尔有喜庆之事,才会买点“四脚奔”分分来客与乡邻。可见那会即便的不平等也只是相对的,抑或部分的,所反映出的生活水平自然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现在种自家的责任田,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闲,如果有劲有力的趁农闲进城打打工,做点生意,凭勤劳致富,那么牛扣在桩上也是老就值得吃这个苦,因为吃这苦有奔头,也有价值;千万不能像有些人那样靠“皮包公司”赚黑心钱,靠权势贪公家的钱,捞老百姓的钱,不能眼睛只盯着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否则跌个跟头总要鼻青又眼肿。所以,他们从不和人攀比,他们坚信只要这样忙下去,日子绝对会一天好似一天的。所以,成儒和江英都说要是梅老师真能回家乡看看,真能来他们家做客,一定会为今天的变化而惊讶的,一定会和他们一样为今天的生活而高兴,同时也一定会同意他们家的人的观点的。
却说杏雨向爹妈谈了这次在省城学习与梅老师聚遇喜逢之事后,私下里又跟晓雪谈了他跟他的初恋在开学典礼上巧会的事。他本不想将这事告诉晓雪的,因为怕引起她的误解。但他又一想晓雪绝不是那种小心眼喜欢吃醋的女人,自己与她彼此一直是信任的,自己与诗雪过去是初恋,现在则是真诚的朋友,两人相处是不会超越这个界限的,如果诗雪有一天能与晓雪相见,她们也应该彼此成为朋友,成为一对好姐妹,而不应该是情敌,不然则是很悲哀的,所以应该坦率地告诉晓雪,以取得晓雪的理解。杏雨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跟晓雪谈及此事的。
晓雪听了杏雨的讲述,倒真的没怎么上心,只是噗哧笑起来打趣道:
“世上竟有这等巧事,真是缘分那!什么时候把她请到我家来,我们认个姐妹吧,也省得你旧情难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