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钟楼——城的心跳(2 / 2)
过了大约两个世纪,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1582年),随着长安城的扩建,城市中心东移,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广济街迎祥观的钟楼便显得有些“偏心”了,于是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来了个整体拆迁。
如今钟楼二楼的西墙上,还嵌着一方《钟楼碑》,完整地记述了这次奇迹般的拆迁过程。据载,除了重建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完全是原件原位,无一更新。完成这样大的一座建筑的拆迁组合,即使在今天也是几乎无法想象的,可是在当时,居然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正可谓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项壮举。
遗憾的是,迁移后,钟楼是一模一样地搬了,景云钟却再也敲不响了,无论怎样撞击敲打,只是沉默哑然。百般检查,不得其解,只好另换了一口钟代替。
原先的景云钟,便被送到了碑林专门筑亭存放,颐养天年——如果,钟也懂得养老的话。
站在钟楼之上,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整座长安城在脚下延展开去,不绝的古城墙,尽责地护卫着长安人的长治久安。晨钟,暮鼓,朝作,夜息,钟楼和与它相隔300米处的鼓楼遥相映对,主宰着古城居民的生活作息。
“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对月”,长安人在钟声鼓声中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在繁华里体味孤独,于刻苦处致力功名。农村的人来了城里,城里的人去了异地。年年代代,而钟声不息。
人静时,钟声雄浑,可以传得很远,远到南郊的引镇。老人们听了,便说:噫,今年又是个好收成呢。
原来,钟楼久经风雨,吸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之精华,早已通灵。
西安人说:遇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吉祥岁月,钟楼金顶会发光发亮,仿佛与民同乐,而钟声也益发恢宏旷远;遇到凶灾年月,金顶就黯然失色,绿锈斑斑,钟声也微弱喑哑。
有缘人走近钟楼时,钟会不敲自鸣,发出龙吟之声。无德之人敲钟,钟则喑然不响。
外地游客来了,往往喜欢掏十元钱,许一个愿,敲三下钟,绵长不绝的钟声中,城市的心似乎得了安慰,一切的愿望都有了着落。
你听,钟楼的钟又敲响了,让我们一起许愿:万物祥和,阿弥陀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