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白居易感伤诗:霓裳羽衣歌(2 / 2)
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年,耳冷不曾闻此曲。(三)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四)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五)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六)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七)
此诗题下原有“和微之”三字,是因为元稹先作此诗,故白居易和作一首。但现在《元氏长庆集》中却没有《霓裳羽衣歌》,大约是遗失未编入。《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所制舞曲。传说玄宗曾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于神仙之事,回宫后遂作此曲。刘禹锡有《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也有另一个传说:道士罗公远于中秋夜侍玄宗游月宫,在月宫中见仙女数百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这是什么曲子,舞女回答说是《霓裳羽衣曲》。玄宗记住其声调,翌晨命伶官依声调谱曲,即命名为《霓裳羽衣曲》。这是当时盛行的歌舞,白居易诗中几次提到。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白居易从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出为苏州刺史,又想起了这个曲子。此时元稹为越州刺史,白居易因为苏州没有能歌舞《霓裳羽衣曲》的妓女,就向元稹要。越州也没有能歌善舞的人,只送了一份曲谱给白居易。白居易深感这个曲子可能失传,故作诗以寄其感慨。
全诗七言四十四韵,现在分段译述其大概。第一段二韵四句是引言:我在元和年间曾侍奉宪宗皇帝,在宫里参与内宴,见过不少歌舞,我最爱的就是《霓裳羽衣曲》。按元和二年(公元八○七年)十一月,白居易从盩厔县尉被召入为翰林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五年,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可知诗中所云参加内宴的时间,在元和三年五月至五年之间的一个寒食节。昭阳是汉代皇宫名,这里用以泛指唐代大内。
第二段五韵十句,叙述表演歌舞的时间、地点和舞女的服饰。诗人记得看到宫内演奏《霓裳羽衣曲》,是在寒食日内宴的时候,舞女都是绝色佳人,穿着特制的舞衣。虹彩般的衣裳和帔肩,头上戴着插上珠步摇的冠饰,身上有许多璎珞和玉佩。这些姑娘好像娇弱得连罗绮衣裳都还嫌重,回头倾听悬挂在架子上的乐器,走走停停,等待音乐开始。于是磬、箫、筝、笛等各种乐器都互相配合着,击、、弹、吹,一齐响起来了。
第三段十韵二十句描写宫中所见表演霓裳羽衣舞的盛况。《霓裳羽衣曲》是法曲,犹如现代的交响乐。它分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排遍。散序部分共奏六支曲子,没有节拍,音乐奏散序时,舞女还不翩翩起舞。所以诗中说“散序六奏未动衣”,她们还好似巫山阳台峰上的宿云,懒洋洋地没有飞动。接下去,音乐转入中序,才开始有节拍,所以中序又称拍序。中序乐作,舞也开始。“中序擘初入拍”以下十四句,描写从中序至入破共十二遍的音乐与跳舞情况。中序第一遍初入拍的时候,大约音乐有爆裂声,所以作者用“擘”来形容,又比之为“秋竹裂”和“春冰坼”。以下四句,作者自注云:“皆霓裳舞之初态。”因为奏中序乐时,舞才开始,如回雪那样飘转,如游龙受惊时那样纵送。“小垂手”、“斜曳裾”都是舞姿名词,表演“小垂手”时如无力的柳枝,表演“斜曳裾”时如云气升腾。以下四句写舞女姿态。“烟蛾敛略”两句是说舞女眉目传情、衣袖低昂的媚态;这一队舞女的姿态好似上元夫人点头呼唤萼绿华,又好似西王母挥手与许飞琼分别。这里用四位女仙描写舞女两人一对的舞姿。再下去,用四句描写入破到曲终的情况。《霓裳羽衣曲》第三部分入破共十二遍,音乐都是繁音促节,像跳珠撼玉一般,因而舞姿也是急促捷速的。但到最后,却像鸾凤舞罢收翅,曲终的一声长引犹如太空中一声鹤唳。诗人最后说,当时第一次欣赏《霓裳羽衣曲》的歌舞,就觉得惊心动目,听也不厌,看也不足。岂知自从降官到民间,至今**年,绝没有再听到演奏这个法曲,觉得耳朵也冷了。
第四段六韵十二句,叙述**年来做地方官的生活。元和十年,降官为江州司马;十三年,量移忠州刺史,在这两地,都没有听到好的音乐。在江州只听到山魈夜语,在忠州只听到杜鹃悲啼。这两句诗为了要形容《霓裳羽衣曲》之美,就把江州和忠州的音乐比之为山鬼和杜鹃的很难听的声音。这种描写手法,宋人称为尊题格,目的是抑此扬彼,不惜写得太夸张。白居易在江州时,写过一首《琵琶行》,为夸张商船中女子的琵琶绝技,就说江州本地的音乐只有山歌与村笛,呕哑难听;又说在江州朝夕所听,只有“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是白居易惯用的描写方法。
元和十四年冬,白居易被召还京,拜司门员外郎。明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十月,转官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七月,出为杭州刺史。诗中所谓“移领钱塘第二年”,就是长庆三年,这时他才有心情打听杭州的音乐。商玲珑的箜篌,谢好的筝,陈宠的觱篥,沈平的笙,这是他在杭州物色到的四位擅长吹弹管弦乐的姑娘。他都为她们写了诗,还把她们组织起来教练演奏《霓裳羽衣曲》。练成以后,就在西湖边虚白堂前演奏,可惜只公演了三次,他就任期已满,回京改官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后来听说杭州这一个能奏《霓裳羽衣曲》的班子,也不久散伙了。
第五段六韵十二句,是叙述宝历二年来任苏州刺史以后的事。大意说:初到任时,从五月到秋天,一直忙于批阅公事,常常工作到深夜,没有时间欣赏音乐。到了秋天,稍有空闲,才想到《霓裳羽衣曲》。可是在苏州本地打听不到,听说你们越州有很多吹弹好手,因此我就写信问你:你们那边有没有会表演《霓裳羽衣曲》的妓人。你回信说,越州七县十万户中,没有人懂得霓裳羽衣舞。你虽然没有为我觅到妓人,却寄了一首长歌给我,歌题是《霓裳羽衣谱》。按:这两句诗的意义不很明白。从字句间看,分明是说元稹寄了一首题为《霓裳羽衣谱》的长歌给白居易。但从下文“杨氏创声君造谱”一句看来,又好像元稹寄来的是一首长歌之外,还有一个曲谱。元稹的长歌已不可见,无法证实这两句诗的意义。
以下第六段七韵十四句,写他看了元稹寄到的曲谱,是用红绿二色写的四张笺纸,好似霓裳羽衣曲舞的一切实况都在其中。千姿万态的歌声舞容,恰与当年在宫中所见的一样。当时的种种姿态呈现在眼前,昔日今朝,宛然如一,好像在梦中见到,又像在画中显现。诗人发狂似地爱好《霓裳羽衣曲》,在好几首诗里写到了它:《长恨歌》里有“惊破《霓裳羽衣曲》”,《钱塘》诗中有“曲爱《霓裳》未拍时”。
以下第七段,八韵十六句结束。因元稹来信中说霓裳羽衣舞必须由绝色佳人来表演,诗人就发了一番议论:从来一切技能之事,都有创造之主。这个舞曲本是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创作后进呈给皇帝的,现在你又为它造了舞谱。你说这种舞很难物色表演的人才,必定要选美丽倾城的可爱的少女。可是这里,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是绝世佳人,她早已像云烟一般飞去了;你们那边,西施是绝世佳人,也早已化成了尘土。馆娃宫、苎萝村里的美人,早已不再能像娇花一般的巧笑,至今苏州、越州,诚如你所说,都没有佳丽人才。那么,请你听我说,如果定要找到国色美人才能传授这种舞艺,恐怕这种舞艺将在人世间废绝不传。至于女人的美丑优劣,相差其实不很远,有些所谓绝世佳人,也只是被人家捧出来的。这里有一个李娟,一个张态,你莫嫌她们不美,我倒想将就一下,把她们训练成才。
白居易极喜爱音乐,每到一处,必有记录当地歌儿舞女的诗。因此,他的诗集里,有关唐代音乐的资料很多。《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时新流行的法曲,到元和、长庆年间,地方上已很少有人能表演。白居易在宫中内宴时看到了盛大的表演,就对它热烈爱好。这首诗抒写了他对《霓裳羽衣曲》的感情,也在几条自注中给后世纪录了这个法曲的结构。如“散序六遍无拍”,“中序始舞,亦名拍序”,“霓裳曲破凡十二遍而终”,这些都见于他的自注,否则我们就无从知道。
《长恨歌》、《琵琶行》、《霓裳羽衣歌》都是白居易有所感伤而作的歌行体诗。他和元稹所作的长篇七言歌行,和盛唐诗人如高、岑、李、杜所作的不同,它们是用流利圆润的辞藻作的叙事诗。叙述之外,有描写、有议论;有时用对句,有时用散句。整首诗读到终结,仿佛是看了一篇用韵的散文,显然也像韩愈一样的以文为诗。这种歌行,既通俗易懂,又使人易于上口歌吟。所谓元和体,主要是指这一种长篇歌行及律诗。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及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而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白居易自己也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由此可知,当时所谓元和体,后世所谓长庆体,都是指元、白二人的长篇律诗及歌行,而不是《秦中吟》、《新乐府》之类的讽谕诗,也不是自己陶写性情的闲适诗。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