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人口问题(1 / 2)

加入书签

3.7人口问题

2018-04-15 作者: 王麟生;戴立益

3.7人口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三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Www.Pinwenba.Com 吧

人是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起码限度和规模的人口,就不会形成有效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当人口的生产与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人口过多时,又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和消费人口过多,成为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破坏发展的基础。

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自然资源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加之空间分布的不平衡,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资源的限制和影响。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使本来有限的资源更为紧张。

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和获取各种资源和原材料的来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资源开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和限制。环境的恶化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妨碍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是科技、社会共同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经济落后将严重制约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贫困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同时缺乏资金来投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可能投入更多资金来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

世界人口过多增加,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资源消费量增加,引起资源蓄积量减少、甚至枯竭,出现诸如过度开垦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不合理地砍伐森林、绿色空间缩小、能源紧张等问题。世界人口剧增还会带来空气污染,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变薄和出现空洞、水体污染、核污染、噪音等环境问题,造成全球性生态平衡失调。总之,世界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素质和人口空间结构与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人口巨大的数量和失控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口规模和数量稳定在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度之内,以减少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压力。

3.7.1世界人口增长

1900—2000年,世界人口增加3.74倍,60年代及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2%,9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6%。20世纪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为社会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医药进步使死亡率大幅降低。从195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从46岁增加至65岁。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世界人口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球人口年增长率降到了1.3%。但是,世界人口总量的膨胀依然不可忽视。截止1999年,全球人口首次突破60亿。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5亿,年均增长7700万,即人类平均每天大约增加21万人。预计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从目前的65亿增加到91亿。同时令人关注的是,全球范围的人口生育率向两极方向延伸,一方面,人口的高生育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社会包袱;另一方面,人口的低生育率却使发达国家以及生育率迅速下降的某些发展中国家对其可能的潜在后果感到不安和忧虑,人口的增长率下降过程会导致劳动力的增长下降,人口老化,社会赡养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人口补偿费用”比例增长并降低了全社会的福利增长速度以及对早先建立的固定资产的利用不足等问题。

目前,全球人口的平均生育率是2.8,发达国家只有1.6,而发展中国家高出发达国家整整一倍,达到了3.2,生育率最高的国家是尼日利亚,高达6.5。很显然,当今世界人口增长多数发生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6国的人口增长占世界净增人口近一半。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5亿。就人口分布格局来看,2025年亚洲人口将达到4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7.6%,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位,10个人口大国中有6个在亚洲,中国人口在2025年依然会居于亚洲乃至世界首位。2025年非洲人口将超过欧洲,拉美人口将超过北美。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85%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人口将超过17亿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亚人口将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印度的第三人口大国。由此不难发现,亚洲和非洲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与此同时,许多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持续低迷,在每年净增的7700万人口中,发达国家只占了约700万。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生育率已降至历史最低。在过去的8年中,俄罗斯人口已经减少了280万。死亡率远远高于出生率,已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最严峻的人口问题。2001年,俄罗斯的死亡人口是214万,而出生人口只有121.58万。预计到2050年,俄罗斯人口可能减少为1.019亿,比现在减少30%。人口老龄化本身也是生态失衡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是人类本身的生态失衡,这会产生许多目前还想象不到的影响。

3.7.2人口的环境容量

随着人口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已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开始,人口数量始终是不停地增长着,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21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自然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人类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一方面不断地利用自然条件,创造自己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维持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地消耗生产资料,满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就提出了人口的环境容量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人口环境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环境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地说,人口环境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上述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3)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人口环境容量的双重性指人口环境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人口环境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人口环境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以对人口环境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其人口环境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人口环境容量相对确定这一基础上的。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例如土地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作为人口环境容量的估计值。

人口环境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

(1)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必须资源,如土地、水域、能源等。

人口环境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而人口承载量与其意义相近,但多用于研究某种资源与其所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量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人口环境容量的实际估计时,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量作为人口环境容量,如我国的人口承载量为16亿左右,就是根据土地承载力作出的估计。

(2)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人口环境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人口环境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能生存60多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象的。

(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人口环境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地区的开放程度影响着该地区人口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外来的资源。当然,如果我们研究的是全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则该因素的影响就很小了。

人口合理的环境容量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课题。它主要讨论人口增加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是特定空间(整个地球、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可供养多少人的问题,也就是特定空间的最大抚养能力和最大负荷能力。马尔萨斯在讨论人口问题时曾谈到特定环境下的理想人口,即适度人口,实质上,合理人口容量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消耗尽不可再生资源条件下,特定空间资源对人口的最大负荷能力。因为人口增加量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的负载量是有限的。人口地理学家必须研究人口的合理增长与资源负载能力的关系,为人类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寻求最合理的增长规律提供依据。以便使资源能得到合理负载,人类既能合理地利用自然,又能避免因资源枯竭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开拓新资源的可能性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既不要盲目乐观,无控制地、盲目增加人口,也不要认为人类前途黯淡,无法生存而悲观失望。要科学地评价自然负载能力,寻求合理的人口容量。既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也要不断地改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见,研究人口合理环境容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口环境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人口环境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人口环境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害的。

3.7.3地球的人口负载能力

有关人口与地球环境、资源的关系,即地球上的环境资源是否存在世界人口增长的承载极限问题,学术界一直以来就有悲观论与乐观论之争。悲观论者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人类将由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而毁灭。他们还认为,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全球资源只能供养21亿人,现在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过剩了。而乐观论者则主张,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改造环境,提高环境的质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是无穷的。后者还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必然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会自然降低,世界人口将趋于稳定甚至减少。因此,人口增加所导致的资源能源问题就会逐渐消失。乐观派估计,只要技术开发得当,生活水平保持在中等,消费方式不要走极端,那么,全球资源足可以养活500亿人左右。

地球究竟能够养活多少人的问题,虽然至今尚无定论,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扩张,加大了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干扰乃至破坏,造成资源、能源的紧缺,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每年约有20多万公顷热带雨林被毁,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加剧,全球每年大约发生180次沙尘暴。另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革命开始前的4倍。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过量甚至毫无节制地燃烧石油、煤和天然气,地球上二氧化碳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引起地面及海水温度升高,还使地球大气层最低层的对流层温度升高,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最终导致地球上处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美国专家研究指出,包括密西西比河、湄公河和尼罗河在内的一些河流的流量将开始下降,预计尼罗河的流量将下降18%。这将直接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的水源,另有专家预测,50年以后,南极臭氧层有可能消失,人类自身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总之,地球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时地向人类发出警告。

人口过速增长所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联合国世界人口基金会执行主席萨迪克在1990年所提出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贫穷国家的人口迅速增长“已开始使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因此“九十年代开始必须作出坚决抑制人口增长、向贫穷进军和保护环境的选择”。另外土地的沙漠化过程也随着人口的膨胀而加速,如1900年埃塞俄比亚的林木覆盖面积达40%,而目前已下降到仅占4%。人口过速增长的另一个直接的严重后果是粮食短缺。目前非洲的粮食年均增产量为1.2%,但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却为3.1%。近10年来墨西哥的粮食耕地减少了1/10,其原因是土地利用过度或因人口增长土地被用于其他用途。

据国外某权威研究机构估计,1978年人类总人口就已经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到2000年超过了这一承载能力的1.4倍。如果按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把12%的土地划拨出来以保护自然环境,地球的承载能力早在1972年就超过了。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人口处发布的2050年人口预测报告,预测人口范围从73亿一直到144亿,最有可能的数据是90亿到100亿。即使保守地按80亿来计算,全世界所有用于食物、住宿、交通、能源、商业及废物处理的土地与浅海的人均占有量——全世界平均为2.1公顷(31.5亩),发展中国家约为1公顷(15亩)。

据国外专家预测,目前地球绿色植物产生的有机物质的利用率已达40%以上,如果只保留极少家畜,甚至不养家畜,全人类都以素食为生(以谷物为主食),目前全世界的210亿亩(14亿公顷)可耕地每年约可以生产20亿吨粮食,可供养100亿人口(较低的消费水平),即使人类将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获得的所有能量,大约40万亿瓦特全部都能转化为食物,从理论上来讲,地球也只能养活160亿人口。但事实上由于技术、制度和区域不均衡等因素,不可能达到这个极限数。目前全世界仍有8亿人营养不良,12亿人生活在素食中,占全世界人口的20%以上。如果按目前美国的消费标准,只能供养25亿人口(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中肉类的比率较大,相当一部分粮食用于喂养禽畜)。

3.7.4生态足迹

考虑人口容量的问题除了从承载量出发,计算某一块土地可以供养多少人口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才能满足他的生活需求,这就是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的概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