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的战神(1 / 2)
呼啸的“战神”
2018-04-15 作者: 刘殿学
呼啸的“战神”
1957年12月,国防部五院的科研人员正准备过新年,突然,院技术室主任任新民同志接到命令,连夜前往满洲里执行一项特殊任务。Www.Pinwenba.Com 吧院领导并作了特别交代:行动要十分严密,不能告诉任何人。
夜幕下的满族里车站
满族里火车站是中国最北端的一个小站,车站的那一端连接苏联。今晚,在这个寒冷的小站上将发生中国国防史上最重要的大事——接回一枚苏联提供的“P-2”教学导弹。
执行任务的中方人员早早来到车站,风雪中,排列整齐,眼巴巴地望着那边黑森森的铁轨,企盼着从未见过的导弹。
随着一阵轰鸣,一列铁黑铁黑的军用专列在苏联那边铁道停住。那时,苏联的铁路是宽轨,中国的铁路是窄轨,双方车辆不能连通,必须把这个长长的大家伙重新调换到中方的军列上。为了不让人看见,调换车皮的任务必须在黑夜中进行。
漫天风雪!中方人员与苏军士兵,自觉地压低声音,打着手势,迅速把导弹卸下来,装到中方列车上,裹上墨绿色的防护布,连夜开往北京。
那时的五院,只有一幢4层楼房,根本挡不住这枚20多米高的P-2导弹,为了保密,连夜在导弹四周搭起一个大席棚,把导弹圈在当中。五院的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导弹,特别惊讶:
“原来导弹就是这个样?像根大竹笋似的?”
“这家伙能飞两百多公里吗?”……
于是,大家如饥似渴昼夜不停地翻译图纸资料。最后发现,翻译出来的图纸中并没有发动机和试车台的资料。没有这个关键的资料,导弹造出来放哪试?任新民同志连忙去询问苏联专家,得到的回答是:“你别着急,等你的发动机搞成了,到我们苏联去试车。”
到苏联去试车?大家很快意识到,这是在卡着我们的脖子,而且是致命的!谁都明白,如果要把发动机拿到苏联去试,中国就永远别想有自己的导弹。
我们还有选择吗?
迷茫中的唯一的选择
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我们自己摸索试车技术,自己设计建造试车台。
“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比谁都硬气,“美国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10年时间,我想,我们有5年时间是可以的。”
就在苏联人卡住中国导弹脖子的时候,钱老的心跟中国导弹的研制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不畏严寒,亲自来到五院,了解情况,指导图纸设计。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于1960年3月,中国科技人员终于有了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并于1960年10月17日,成功地进行“P-2”导弹发动机的90秒典型试车,破解了导弹出厂并投入发射的最关键的技术难题,火箭发动机顺利装上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指日可待。
按照计划,第一枚国产导弹确定在酒泉发射基地发射,因为是第一枚国产导弹,“P-2”在进入发射阶段时,正式命名为“东风一号”体现中国色彩。这枚仿制的近程地对地导弹由弹头、弹体、动力系统、制导与姿态控制系统组成,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5吨,射程590公里。
可谁也没想到,临近发射时,苏联突然宣布撤走专家,并不再提供燃料。
按合同,本来导弹发射使用苏联提供的推进剂,苏方突然说,因西伯利亚液氧厂发生意外事故,苏方不能履行合同。
这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完全是苏联当局的政治阴谋,技术难题没卡住我们,又从政治上要挟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