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防空利器(1 / 2)
第183章 防空利器
2015-12-09 作者: 世尘
第183章 防空利器
范世中跟着冯致远来到了山洞中,可是说现在的重要武器生产都是在山洞中,这里毕竟安全了许多,全部的山洞都是在山顶10几米以下,就是来了突袭也别想有啥效果,最多是让外面乱一会,要是防备的好可能一个人也不会伤到。
根据范世中的建设,工厂的四周没有用处的地方挖了好多的防空洞,只要有雷达警报人们就可以就近选择一个山洞进去。
“冯叔,我们给你的名单上,还有多少东西没有到?“范世中问道。
冯致远想了一会说:“应该只有10分之一吧,那些都是大件不太好运,对了还有你买的那些坦克还有生产线没有到!“
范世中点头,他知道为了隐秘太平村已经花了太多的代价慢慢地运送这些东西,可以说从2月份就开始了,已经运送了差不多四个月了还没有完成,不过这事也是急来不来的,现在他们是能让外面少知道一天是一天,毕竟多一天准备不是更足不是。
“这是毒刺防空导弹生产线!“
范世中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生产线上的人多了许多,而且大多都是30岁以上的人在生产,不过从周围为数不多的东西来看,这东西不是那么好生产的,便说:“这东西难道这么难生产?“
“当然了,这东西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全是现代化技术,不是那么容易生产的,而且好多的配件和特殊材料,还是从外面进口的,想提高生产速度还是别想了!“冯致远也是很是无奈,现在太平村是在以一个村子建设一个小型国家的工业链条那有那么容易,那个国家这方面不是上千万人从事这。
在1971年,美坚国陆军选择了“红眼睛”II当做未来的便携式防空导弹(MANPADS),型号为FIM-92。这个“先进导引头计划”(ASDP)最后给予了提高,1972年3月,“红眼睛”II被重新命名为“毒刺”,被称为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毒刺”设计使用一个更灵敏的导引头和拥有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增加迎头交战能力和一个综合“敌我识别”(IFF)系统。
1973年11月开始XFIM-92A制导测试,但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暂停和重新启动几次。1974年第一次制导测试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发现存在许多问题。这引起了美坚国陆军导弹司令部(MICOM)发展“毒刺”预备系统的决定,采用一个可重复使用的激光装置附件,装配到发射装置上,当做制导系统,由福特航宇公司负责。
感到压力的通用动力公司为补救系统发现的问题和减少不断上升的成本,开始进行设计审查,结果导致电子零配件使用的总数减少15%和采用可分离的控制手柄部件的新设计。1975年7月,XFIM-92A进行第一次肩射,这些变化使测试结果获得相当大的进步。1976年2月,美坚国国防部感到满意,早先在系统上发现的问题已经被克服。1977年,用于发展“毒刺”预备系统的资金停止拨付。1978年,经过一个需要130枚测试导弹用于发射去确认设计的工程研制计划之后,“毒刺”最后终于被批准生产。1978年4月,通用动力公司获得第一份合同用于FIM-92A导弹的批量生产。1979年批量生产启动并且同一年第一批生产型开始交付。然后用“毒刺”导弹以一对一的方式替换旧的FIM-43“红眼睛”导弹。1981年2月使用基本型FIM-92A“毒刺”的第一个军事单位达到初始作战能力(IOC)。
在1977年,通用动力公司为下一代的“毒刺”研制被授予一份全比例工程发展合同,也就是采用“被动光学导引头技术”(POST)的第三代“毒刺”-POST(FIM-92B)。创造性地运用了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先进“被动光学导引头技术”,寻的制导头采用一种红外/紫外双色玫瑰花形扫描引导技术提高导弹的目标探测能力,制导装置能收集更多的信息,用红外、紫外能量比率鉴别红外干扰和不利背景源,大大提高了目标的探测能力和抗红外干扰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毒刺”导弹的作战性能。
“毒刺”-POST从1983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同时继续生产基本型“毒刺”。“毒刺”-POST系统从1987年7月开始在美坚国陆军部署。在1987年8月结束生产前这两种型号生产的总数超过16,000枚,但其中“毒刺”-POST导弹制造了600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