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二叔的招摇(1 / 2)

加入书签

第226章 二叔的招摇

2017-02-28 作者: 玉松鼠2016

第226章 二叔的招摇

我真是大意了,这两个土坡儿明显不是天然形成的,突兀地出现在这里,肯定是有原因,莫老头儿赞许地走了过来,说:“珉儿,你可知这是什么?”

我只说了一个字:“埋!”

莫老头儿说了两个字:“祭坑!”

我们相视一笑,招呼雇佣兵们开始挖开这两边的土坡儿。

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一下我和莫老头儿的心领神会,什么是埋,什么是祭坑。

自古战斗都会死一大片人,那死了不能堆在那里让尸体发臭,第一,对死人不敬,第二,容易引发瘟疫,于是,大战后,各自收拾各自的尸体。

那么,打扫战场往往都是获胜方的活儿,对于如何处理战后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古人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埋。一般担任挖坑任务的多是战败一方的俘虏,挖一个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尸体全部扔进去,然后拿土一盖,万事大吉

这个方法应用很广,从全国各地出土的各种白骨坑、万人坑就能看得出来。比较著名的有长平之战遗址(现山西高平市),河南义马白骨坑。挖坑埋人有点费事,于是古人还想出了一种省事的方法——筑京观,它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骷髅台”。具体做法就是把战败的敌军尸体全部堆积在道路的两旁,然后用土把这些尸体夯实,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军功。各种史籍中关于京观的记载并不在少数,筑京观直到清朝才被彻底废除,清朝统治者对待尸体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敌我公平对待。

三是火化,火化也普遍存在于古代的战场上,能够很好的避免尸体腐烂变质带来的瘟疫。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火葬,但当时的火葬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耻辱和刑罚,战后用火焚烧的也大多是敌人的尸体,以示对敌人的一种侮辱。死尸无人收,一旦遇上那种不以占领地盘为目的的军队(游牧民族),又死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战死者想被掩埋就成了一种奢望,毕竟“马革裹尸还”只属于胜利者,所以失败者的尸体就只能弃之荒野,任由野兽分食。杜甫的《兵车行》就是这样描述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话说回来,我和莫老头儿再次皱眉起来,我说道:“莫老,如果是坑埋,那么是谁埋的呢?下面的尸体又会是谁呢?高手如果派人追击,在这里大战,龙草的人马全身而退,高手给自己的部众做个坑埋,这不合乎常理,至少应该单对单埋!这样还能提高一下高手在部队里的地位啊!如果是龙草的队伍全部战死在这里,被高手坑埋,那么倒还真不如去偷马,然后等着高手咬尾巴!再想其他办法!这买卖不划算啊!”

莫老头儿用沾满泥土的手拧了拧眉心,说道:“或许高手为了节约时间呢?用坑埋……..是不太符合常理!

坑洞被挖开的越来越大,下面的土坑也越来越深,但是很快,不足半米,下面的景象显露了出来。

果然有骨头,准确地说应该是骨头渣子,已经完全与泥沙混在一起,但是却可以看出发黄破碎的骨头,扩大面在继续,往中间时,却能挖出完好的头骨,甚至还有断裂的腿骨,可见,越往土坡儿的中间,受百年来春夏秋冬的渗水、温差影响越小,保存越为完整,在打开接近中间时,土方有要塌方的感觉,但是却让我们找到了一具完整的尸骨,而且更可喜的是穿在尸骨身上的衣服还保存了不到十分钟,就是这十分钟,让我们知道了下面埋葬的是什么人,那是标准的清军!因为这衣服胸前有一个字“兵”,这具尸骨头骨都没有完整地取出来,就碎成了渣滓,只留下了几根发黑的胸骨和胸前的衣服,衣服呈现灰青蓝色,百年来,还能保存本来颜色,这倒是不多见。

莫老头儿笑道:“这就明显了!老天保佑啊!这下面死人众多,集聚了煞气,说白了,也就是尸体化膜,让这尸体保存的完好,嗯!我估计龙草他们离开的时候,下了第一场雪!要不没有化膜的时间!”

列宾拿着放大镜,打着手电在打开的洞口查看着,他似乎一点都不担心洞口塌陷,半晌儿,他有些失望地走了出来,听到了我和莫老头儿的对话,他去掉手上的一次性手套,说道:“这些尸体烧过!保存完好的,是来不及烧的!而且应该是烧了一半就封土了!这样就会形成封闭环境!莫老先生,您说的下雪!这一点,我十分赞同,如果没有雪,这些尸体会烂的更快,不出五十年就成了沙土了,正是因为下雪,泥土表面形成了密封状态!”

我和莫老头儿都点点头,列宾却又说道:“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你们拿出来的这具尸体,身上有毒!死并不是刀伤,而是中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