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念头(1 / 2)
第892章 念头
2017-05-12 作者: 噼里啪啦
第892章 念头
“据考证,公元6世纪是西臧饮食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的年代。其原因有,一是当时的吐蕃通过商贸交易与中原内地和亚洲各国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大大地丰富了西臧烹调原料的内容。使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西臧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西藏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西藏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西臧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周松沉默着。
其实相较于藏菜,周松更加感兴趣西臧的还有另一个地方。
那就是藏医。
这是一个不亚于藏菜伟大的存在。
和中医一样,藏医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医疗体系,并且绵延至今,直到现在,藏族人民依旧在用着自己的医疗方式,在西臧和青省各地都能看到藏医馆。
这在华夏其他的民族中并不多见。
“西臧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汉人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西臧。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啦萨、江子、日客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西臧烹饪技术的发展。”
西臧人民真是可爱。
搬过来就是自己的了,周松露出了会心的一笑,其实,任何料理的诞生都是如此,不少料理都是在前人的精华上衍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的。
这藏菜也是如此,只是他本就发源于西臧,融合了汉族和周边各国的特色而已。
“在这个时期,西臧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西臧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臧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
西臧地区都还在用传统古老的原始方法来制作佳肴。
周松看着眼前的仁央心中忽然有了几分不忍。
华夏内地早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讲究起了餐食的华丽,更别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了,那个时候,多少经典的佳肴和菜系早就已经成型了。
举个例子。
商周的时候,内地就已经能够吃到火锅以及闻喜煮饼这样的料理了。
而直到建国前,西臧人民都还在用最原始的吃食方法。
藏菜的复兴和整合,才是真正的任重道远啊。
“西臧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西臧的旅游热,使西臧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着。次仁群培所着的《藏餐菜谱》、青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西臧啦萨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着的《啦萨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西臧烹调的新篇章,使西臧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藏民族的饮食特色。”
智能对于藏菜的普及完成了,周松叹息了一声,事实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西臧饮食才真正的开始进入到现代领域。
而看着眼前仁央的手依旧在碗中拨弄。
周松突然握住了仁央的手腕。
仁央的脸刹那间变的通红。
“周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