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君臣同心(1 / 2)
辰凌看过《治燕十论》,满脸微笑,兴奋异然,自己提到的几点都被概括到里面,被苏秦吃透,看来这种想法已经被丞相和府内的庶子墨客们所接受,否则写不到位,至于如何开展,他们估计都在发懵!
“这十论,句句千均,点到为止,颇有余韵,只是如何开展,丞相可有把握?”辰凌问向苏丞相。
苏秦有点汗颜道:“实不相瞒,其中几点,在历代变法中都未提及,臣也难以借鉴,由于燕国与其它诸侯有所不同,如何细化律法,进一步实施,这些存在困难,丞相府上一共有三名政务司马,六名书律典客,十六名中庶子,三十七名少庶子,凑集在一起,忙于拟定文书,对于变法的细节,无人能真正想到位,需要法家有乾坤大才的士子,主导变法,才能为储君分忧!”
战国时期,丞相府其实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丞相等同于总理,而政务司马、书律典客、中庶子等,都是国务院大小官员,包括很多地方机构的最高上属单位,
少庶子多是年轻的文墨吏员,实际上是做日常大量的整理、修缮和刻简事务。中庶子是成年的文职吏员,通常是开府重臣的属官,可掌开府大臣指定的任何具体事务,书律典客制定各种律法,军务司马,就是丞相的副手,左膀右臂等。
辰凌也明白,苏秦精通谋略娘,最擅长纵横捭阖,靠着言论,就能让战国风云雷动,君王不安,这就是纵横家的风采,但是变法之人,是刚毅秉正,沉厚果断之人,懂得法家的术、势、法、理等要诀,与纵横家并非一路。
如果把变法、财政机构、外交都交给苏秦一个人身上,等于限制住了苏秦,无法发挥他的擅长,却使用他略短之处,不是合适的安排。
“乐毅,究竟在哪里?有史书似乎记载,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后来赵国攻打中山国,为躲避战火,乐毅回到魏国做个小官,等燕昭王发出求贤令后,他奉命出使燕国时,被燕昭王打动,留在了燕国做亚卿,掌握军政大权,变法图强……”
辰凌隐隐记得这些,按照史书推断,乐毅如今可能在魏国,也或者在中山国,毕竟史书记载与真正的历史相差很大,有时候,一个人却有好几个年代背景,前后差了百余年,都是有可能的,因此不能完全相信历史,否则一味遵从历史发展,他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年关之后,丞相认为当如何兴国?”
苏秦凝思道:“回储君,当务之急还是发布求贤令,向列国求才,共治燕国,这样囊括四海人杰,为我燕国所用,从朝政、文化等各方面改变弱燕的形象,另外燕国春耕,每年阳春三月之后,三月末四月初的季节,如此一来,有三个月的时间,拟定法令,先派往各地官员组织地方机构,然后按照新法分土地,安置难民到各村落,不能耽误农耕,至于其它法令,可相继抬出,只要百姓有地耕种,就安心了,解决饥饿问题,对于律法才有心思去认识、学习,按法遵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