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恩威并济(2 / 2)
说是攻城,实际上在经历了猛烈炮火洗礼,且胡则、宋德明这两名江州城内抵抗意志最坚决的守城将领在猛烈的炮火准备中先后中弹,一死一重伤,无法再继续行使自己的指挥权后,城内江州守军的军心便已经渐渐涣散,斗志也渐渐丧失。而城中原刺史谢彦宝的亲信官员和将领此时又重新站出来,说服这些已经被炮火击垮的兵将们要识实务,没必要为了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当中、西两路大军的步兵开始攻城时,城内的绝大多数守军都已经放弃抵抗,在那些主张投降的官员将佐的带领下,列队向周军投降。唯一给进城的周军步兵造成些微小麻烦的,只有护着胡则的遗体和昏迷不醒的宋德明退守已然被炸成残垣断壁的刺史府衙署,宁死也不投降的不过区区二、三百胡、宋两将的亲兵家丁。
原本按照徐绍安的意思,既然刺史衙署里面的残存守军宁死不降,那就成全他们,一顿炮火砸过去了事。可一来曾志林对这位八哥之前无差别炮击江州城不满,二来他也是敬重胡、宋二人及其麾下亲兵家丁的忠义和风骨,不愿意再为一场已经有了结果的战斗增加更多的死伤。于是,在如何处理这两百多名胡、宋二将亲兵家丁的问题上,曾志林坚持要先礼后兵,只有当所有的和平手段都不起作用时,再以武力解决。
面对二十六弟的据理力争,徐绍安也渐渐从攻城之初的头脑发热状态中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此前的所作所为有欠妥当,且有悖于“争取江南民心、以利今后管理”的政策原则,并最终接受了曾志林的建议,暂缓了对刺史衙署的进攻。
眼见八哥冷静下来,曾志林一边暗自庆幸,一边立即派人找来江州的官员将领,以及胡、宋二人的家眷,轮番劝说衙署内的胡、宋二将亲兵家丁放下武器——胡则接任江州刺史不过数日,且备战工作十分繁忙,以至其尚未来得及将家眷接入刺史府中,却使其家眷躲过了中路军对刺史衙署的炮击。同时,为了表示对胡、宋二人的敬重,曾志林还答应厚葬胡则、尽力抢救宋德明,并保证衙署内守军的身家性命。
劝降进行了一个多将近两个时辰,最终在一干原江州官员将领的接连劝解下、在胡、宋二人家眷语重心长的说服下,特别是在曾志林指天发誓一定遵守自己之前所答应的那些条件的诚恳表现下,退守刺史衙署的胡、宋二将亲兵家丁,除五名胡则的家丁因没有保护好家主,无颜面见主母而自刎身亡外,其余的人最终都放下武器,抬着他们的指挥副使宋德明走了出来。
眼见自己的劝说起了效果,曾志林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他一面立即找来随军军医对身受重伤的宋德明尽力进行抢救,一方面亲自出马帮助胡家亲眷料理胡则后事,并指示那些将留守江州、暂理本地军政民事的后周官员,在停灵时间结束后,务必要为胡则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并尽可能照顾其家眷。
得益于军医高超的医术以及其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宋德明在昏迷了三天后终于苏醒了过来。尽管其为未能像刺史一样为国杀身成仁而感到自责,并起了轻生的念头。但在了解到刺史衙署劝降的经过、了解到曾志林对胡则的敬重及对其家眷的照顾、了解到退守衙署的亲兵家丁都得到了赦免和优待后,宋德明还是被曾志林的真诚所感动。他不仅放弃了轻生的想法,而且还表示愿意戴罪立功,为大周朝廷出力报效。
建隆二年阴历三月二十九上午,在接到徐绍安、曾志林联名的战况汇报后不久,王崤峻便以委员会的名义发来了回复。电报中在接受徐绍安的再一次检讨,并严肃要求其不得再犯的同时,亦对曾志林提出了表扬。此外,根据曾志林的建议,后周朝廷还给予宋德明大量赏赐,并保留其江州指挥副使的官职。
尽管因为伤势未愈不能随同大军东行,可已经决定投效大周、戴罪立功的宋德明并没有就此放弃可以表示忠心的机会。而是投桃报李,在征得了徐绍安和曾志林的同意后,其利用自己与池州守将指挥使戈彦素来交好这一有利条件,先行派自己的亲信家丁,携自己亲笔信前往池州面见戈彦,向对方陈说利害,劝其主动投降周军,以免池州城遭受战火洗礼、生灵涂炭。此外,宋德明还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池州守军驻防情况、兵力部署,以及其主要外围堡砦峡口寨的详细资料一并提供给徐、曾二人,以便在劝降不成的时候强行攻城所用。
对于宋德明的积极表现,原本就对其很欣赏的曾志林自然很是满意,而因为山道遇伏对其依然有些怨气的徐绍安也渐渐改变了对这位山道伏击战主要策划者之一的观感,不再像之前那般生硬冷淡。
建隆二年阴历四月初一,在像武昌城那般同样留下若干文武官员及“飞龙军”一个营、“保安军”两个团、江防第一舰队二十艘舰船镇守江州城后,徐绍安、曾志林率南征西路军、中路军主力继续顺流而下,往池州方向而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