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司马懿的信(1 / 2)
第一百三十九章司马懿的信
司马懿的信不长,但是的事情却很匪夷所思。在信里,他鲜卑轲比能部10万骑兵寇边劫掠。这本来也没什么好令人觉得惊奇的,毕竟北边那几个少数民族,每年不到汉境劫掠一番都不得安生。
奇就奇在,司马懿在信里随后还,请蜀国皇帝暂时罢战退兵,好让他带兵北上,击退鲜卑寇边骑兵,再回来和蜀国皇帝田猎于襄阳。
当然,他还了一堆大道理,什么无论魏国还是蜀国都是华夏的之民,大家都是同种同源的(汉人),现在北方的同胞有难,两国应该暂时放下成见,搁置争端,共同对付外敌。
刘厚咋一听觉得很吃惊,真没想到这个司马懿还是个大汉族主义者,还挺有民族精神的,他的这个法还挺对刘厚胃口的,他差就要立刻答应司马懿的要求退兵了。
他后来想了一想,退兵这么大一件事,还是找三个臭皮匠来商量一下再吧。可是,在步骘、郭攸之和邓芝三人传阅了这封信后,却各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是郭攸之出来话:“陛下,司马懿素来狡诈,鲜卑大军寇边之事是否属实尚不可知。轲比能乃种鲜卑(即弱古朴的一支鲜卑部落)大人(头领)也,自从曹阿瞒(曹操的名)北征后,轲比能通过阎柔向曹魏纳贡称臣。
建安二十三年(1年),代郡的乌桓族造反,轲比能伙同乌桓一起入寇北地。曹操遣其子曹彰率精兵击破之,轲比能重新降服。魏文帝黄初元年(0年),轲比能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
按道理,轲比能这个时候寇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些蛮夷之人反复无常,经常降而复叛,叛而又降。中原皇朝强盛他们就温顺蛰伏,中原皇朝衰弱他们则反叛作乱。
又或者,如果天时不好,牲畜大量冻死,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则他们为了活命必定会寇边劫掠,故这次轲比能是不是真的入寇北地还真不好判断。
不过一旦属实,我们也断不可退兵,相反应该趁机挥军北上,趁其大军全力对付鲜卑骑兵之时,攻取中原。此乃天赐之良机是也,不定可以趁乱一举灭掉魏国朝廷。”
刘厚一听就知道这个家伙是个没什么民族大义的人,也难怪,这个时代的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都还没觉醒,谁会有这种怪异的思想?这个时候的各少数民族都是被各大豪强借势、利用、驱使的对象,就连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即向刘备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其实际含义,即诸葛亮利用“和”、“抚”的怀柔政策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让少数民族为蜀汉政权卖力气、出粮饷的目的。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后,“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第三次伐魏,取得武都、阴平二郡。《亮传》载后主诏,谓亮“降集氏、羌,兴复二郡”。氏羌与二郡并提,明二郡之氏羌族人不在少数。
如果这些都是征服少数民族,对大汉族来是有益无害的,但是下面一件事就值得商榷了:《亮传》注引《江晋春秋》言:“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北地石城以应亮。”
也就是,诸葛亮在兵围祁山时,勾结轲比能,让他出兵牵制魏国。诸葛亮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完全没有考虑魏国北地汉民的死活。要知道,鲜卑这样的游牧民族一旦出兵,必然是要劫掠一番的。
多少汉民会因此而死,多少汉民的财产被抢光,多少汉民被劫掠到塞外做奴隶,多少汉族女子被凌辱。也许,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些边民不是自己国家的人民,都是敌国的人,他们被异族屠戮和劫掠还可以减弱敌国的实力,何乐而不为?
但是,如果站得高一,站在整个汉族的角度看,引异族或助异族劫掠汉民,都有汉奸的嫌疑。当然,是汉奸也许有重了,但是,起码这种行为无论如何是不符合后世的民族主义价值观的,起码刘厚就不认同这种做法。
在刘厚那有愤青的思想中,三国之间再怎么打来打去,都是汉人内部的事,属于兄弟之间争家产。可是这种事情和外人无关,外人如果想插手,那么兄弟间就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先把外人打趴下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