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盛极而衰(下)(2 / 2)
就以今年为例,风紫除新星导外的二十部影片,其中六部总投资超过五亿,其中甚至有一部达到八亿人民币。此外,投资在一到五亿之间的,还有九部影片,剩下来的六七部才没有破亿(有些是合作投资)。
明显偏偏轮到了大片市场疲软,这些大片自然没有好下场。不过,这亦怨不得风紫,这毕竟是按照前两年的市场来推算地。去年市场组给的建议就是大片市场也许还可以持续一年,可没想到,那么快就冷下来了。
“我们偏离了当初以中小制作为主的路线!”叶秋痛苦的摇了摇头:“这是报应呀,夜路走多了,总会见鬼的。”
随着成本增加,六千万以下才算中不制作。可风紫今年所有地投资预算,几乎有八成的影片(不算新星导)都超过了六千万的预算。
市场的主流与趋势本来就是中小制作,大制作永远都是只是金字塔尖的部分。风紫走偏了预定的路线,完全陷入大制作的疯狂的,失败总会来,今年不来,明年也会来。
“中小制作为主……”叶秋仰天叹息,走到阳台上,望着下面的人们在忙碌着:“随着中小制作总是浮出水面,难道你还没想到其他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公司好像渐渐失去了提携新人的理念!几乎所有地影片,都是成名导演在做。”
每家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地安定与发展之后,到了稳定期之后,总会突出各种矛盾与问题。风紫运气很好,还没有等到这一切都藏匿着最后爆发,而是借着眼下影视投资全线溃败发现了这些问题。
风紫创办之初的那几年里,非常踊跃的提携新人。当然,不可否认新星导计划亦是提携新人,但现在与以前不一样,或者是因为自诩为大公司了,或者是安定下来了,大家都失去了进取心。
不论怎样,现在地风紫新星导演,除非一开始表现得很优秀的,否则只要获得BI合约,就会被丢给其他公司。比如长信集团和德龙等公司,把这些团队丢给其他公司来用。
而风紫就像失去了进取的决心,大脑僵化一样,不敢起用新导演来为自己拍戏,更信赖陆浩这些成成名的导演。
“现在你明白我的意思了?”看着罗致轩一脸迷糊,叶秋叹了口气:“问题不只是导演,而是团队。试问一下,公司从去年以来,有没有起用过新编剧的剧本?正如当年阿杜的作品造成审美疲劳一样,我们的团队快两年没有新的成员加入了,没有了化学作用,没有了火花,就像闭门造车。”
2013年前的风紫,可是一直都非常乐意给新人更多的机会,毫不迟疑的启用新人。就像当初张可不过拍了两三部有口碑有一定票房的影片之后,一举夺得导演投资三亿的《剑仙》机会一样。现在呢?从去年到今年以来,新星团队不要说获得三亿的投资,就是五千万以上的投资机会都没有。
“没有新的力量,没有新的思维与火花,就造成了现在局面。”叶秋眼神渐渐变得闪亮:“归根结底,我们太安于现状了!”
罗致轩不是笨蛋,他很快理解了叶秋的话,猛然惊觉过来。是呀,不止是他,就是叶秋也蒙蔽在成功里了,高层都是如此,公司的职员可想而知。
“问题还有很多,但我们要一步步的解决!”叶秋恨不得给自己两下耳光,还没有太大的成功,居然就安守本分了:“你想一想,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流失了多少优秀的影视人?这些都是从公司漏掉的,被其他公司拣走的呀。”
“而且,公司以前定来的的策略是以熟练但不要以天才的影视人为主,现在呢?”叶秋说着,又苦笑不已。
现在,现在风紫不知不觉偏离了当初的经营路线,以非常有才华的人为主。表面来看,风紫似乎有陆浩等三箭头,还有张可等出色的导演,但实际上,来来回回,每年都是这些导演在带领着自己的固有团队在拍戏。
除去机关报导,每年风紫只剩下二十来部戏的名额,这些天才的金像级导演就占了起码九成以上,剩下来的还有意思吗?
天才再好,永远也只是那一小撮,做任何事,都不能只指望一小撮人。
现在想来,风紫公司不过安定了几年,竟然就开始陷入保守而不思进取,不敢冒险的泥沼中,经营公司,的确太辛苦了。
“按你的意思,那就不止幕后部的问题,不止是公司的问题。现在还波及到艺人部……”罗致轩精神一振:“艺人部,从去年以来,我们好像也没有提携任何一个新人走红过。”
没有机会,就有怨愤,就有人想离开获得机会。一旦如此,那么偌大的风紫就失去了最关键的造血力,就算再经营二十年,最终还是免不了分崩离析的下场。三疯不想离开巅峰的宝座,所以他们必须要努力。
想到这些,罗致轩与叶秋汗流浃背,幸亏,幸亏他们发现得早,在贪图安逸的思想慢慢彻底侵蚀公司之前,就发现了。
叶秋斩钉截铁盯着罗致轩:“是时候改变了,一定要改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