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四十六)(2 / 2)
谢应芳词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的散曲化,其原因应该不是单一的。首先应该是散曲和词互动的结果。谢应芳所处的时代,散曲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文人磨砺,已经逐步雅化,用语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运用,意境的创造等方面,与词很多相通之处,词与散曲文体界线被模糊和弱化,当时有很多词人,也兼写散曲,谢应芳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们在词的创作中,不可避免会渗透散曲的表达方式,在散曲创作中,也不可避免运用词的表达方式,这些应该是艺术创作中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其次,还与作家艺术追求有关。谢应芳在[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词中说:“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此处他用“阳春白雪”来比喻朋友诗歌,而自己艺术趣味是“巴讴”,表明了他所追求的是象民歌一样通俗风格。其中或可能有作者自谦成分,但也应该是表明了他的艺术观。另外,谢应芳在晚年写的一首诗中说:“前朝士习雕虫巧,先生词章风格老。”[6]说明他对元末的工巧诗风并不满意,而是赞成自然老成风格。所以我们说谢应芳词的散曲化,既是文学时代风格造成的,又是他自己艺术追求在词创作中的自然表现。《明朝历史人物》
危素[明](1303年至1372年)字太朴,号云林,金溪(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人,一作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翰林学士。
危素4岁开始读书,15岁便精通《五经》。他曾拜读于吴澄门下,并尊李存为师。吴澄对他十分赏识、大力引荐,得以广交文学名士。当时范椁、虞集、揭奚斯等人对他渊博的学识也很折服,另眼相待。
元朝至正元年(1341),经大臣引荐,出任经筵检讨,负责编修宋、辽、金三朝国史及注释《尔雅》。书成后,顺帝奖给金银和宫女,他不接受。五年,改任国子助教。七年,改任翰林编修,他负责编纂后妃等传和宫廷纪事,苦于没有现成资料,便用自己的俸金买动宦官和皇亲国戚,向这些人打探后宫有关情况,详细询问,亲自笔录,得以成史。十一年,升为太常博士,后任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十七年,升礼部尚书。十八年,参中书省事,专任甘肃平章事,总西部兵马。他整治边防、任用贤吏,安抚边民,力图中兴,深得皇太子赏识,称他“澄清忠义,清白起家”。不久,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中书左丞。
至正二十年(1360),官拜参知政事。他“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亮河北岸)宫殿失火,顺帝下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危素以民间疾苦,苦谏不要大兴土木,并亲自到河南、河北、江淮一带发钱、发粮,赈救灾民。二十四年,为翰林学士,奉旨出任岭北行省左丞。后弃官,隐居房山达四年,潜心史学著作。
至正二十八年(1368)闰七月,朱元璋部攻入大都,危素感到国破家亡,曾投井自杀,却被救出。虽然他是个汉人,可是从一而终的原则却高于民族分野。朱元璋听说此事,认为其人忠义可用,把他招来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侍从文官。明洪武二年(1369),危素被任为翰林侍讲,与宋濂同修《元史》。朱元璋多次召见危素,询问元朝兴亡缘由,并令其撰写《皇陵碑文》。不久,危素被劾,罢官一年。后官复原职,兼弘文馆学士,并赐小车,免朝谒。太祖常赐酒宴与诸学士,并有诗词酬唱。危素呈诗虽在最后,往往独得太祖称赞,说危素“老成,有先忧之意”,此时,危素已70多岁。皇帝对危素的宠信,引起某些大臣的嫉妒,御史王著等屡进馋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应重用,危素被谪居和州(今安徽和县),令守元臣余阙庙。五年,卒于和州含山县寓所,享年78岁,后归葬金溪高桥。学士宋濂为其撰墓志铭。
危素身经两个朝代,都曾任过大臣。但他是降臣,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忠君思想,对其并不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宣扬。《明史》和历代编纂的《抚州府志》和旧《金溪县志》,只将他放在“文苑”中予以介绍。其实,他在史学领域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宋、辽、金史本是危素执笔编纂,却被署名为元朝宰相脱脱主编,他成了次要人物。危素博学,善古文词。其诗歌创作在元末地位较高,影响较大。
他的诗气格雄伟,风骨遒劲,诗作收集在《云林集》2卷中。他的散文被誉为元代一大家,有文集《说学斋稿》4卷。清人王懋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若平易,而实不可及”。此外,还有《尔雅略义》19卷,以及《草庐年谱》、《元海运记》等。在《太和正音谱》中有《危太仆**花》杂剧1本,王国维疑为危素所撰。他还精于书法,其书写的片纸只字,人们都爱珍藏,是元代颇具代表的书法家。代表作有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跋陆柬之书文赋》、《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等。其中,《义门王氏先茔碑》原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上王乡,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立,记录了五代时期就以“孝义名于乡里”的东苇村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并被朝廷表彰的历史,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赵期颐篆额,危素书石。该碑已失,但文被四库全书收录。《蒲城王氏祠堂碑铭》原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上王乡,元代立,记录了东苇村王氏家族爱国重教、乐善好施、躬行礼仪和人才辈出的历史,也系欧阳玄撰文,赵期颐篆额,危素隶书。该碑现藏蒲城博物馆,也被四库全书收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