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抄底德国工业要有毒气(2 / 2)
汉斯看在眼里,落在心里,心里既感激又好笑。感谢司徒南对巴斯夫公司的帮助,好笑他宁愿在巴斯夫的工厂搬到南华也不愿意直接花钱把巴斯夫公司买下来,多直接干脆啊!
不过司徒南对巴斯夫公司不大的野心,正好让汉斯捡了个便宜。
“听说这里曾经发生过罢工?”司徒南问道。
“没错!就在前年,不过被镇压了。你知道德国的gc党很厉害的。”汉斯解释道。
尽管当时罢工的情景他不清楚,但对于德国国内的社会他还是比较了解的。不仅是德国,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都发生罢工潮,只是没有像德国这样处在制度变更的危险境地而已。
司徒南点点头。心想:如果没有外力,没准马克思那个老忽悠的话真的在这片苦难的国家实现了。
或者说,几乎半实现了。类似的政党已经在国会中占据不少席位,形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以致后来小胡子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手段才收拾了他们,因为靠合法手段根本奈何不了。
走到一座比较破旧的厂房前,高高竖起的化学罐表面已经裂开了不少缝,显得有几分斑驳。
“这里就是氯气工厂,可以生产氯气炸弹。同时还可以生产其他毒气炸弹。”
汉斯微微靠近司徒南,小声道。看着司徒南,脸色凝重。除了少数几个随从,其他人都被命令走开了。
这就是司徒南来的目的。他要把德国的毒气工厂的相关技术设备转移到南华,既可以提高南华的化工工业,同时也让南华拥有反制的手段。
对手很简单,自然是日本人了。
在没有原子弹前,毒气弹是南华反制日本的有力武器,总不能像历史一样,任由那群畜生为所欲为吧!
每每想到731或者什么给水防疫部队之类的畜生,司徒南的心就觉得很脏!
呈现在司徒南面前的毒气工厂有部分建筑设备已经被英法拆走了,不过还有部分设备还相关的专家依旧保留在巴斯夫公司。
“既然这些东西留在这里没用,卖给南华吧!还有相关的专家也给我备好。”司徒南几乎用命令的口气道。
“没问题。”汉斯爽快道。
只要他想,巴斯夫公司什么样的毒气炸弹造不出啊?
司徒南为什么执着要毒气炸弹,汉斯不想知道,他只知道这是笔不错的生意。
就算他拒绝,司徒南照样可以轻易从美国或者其他德国公司手里得到这项技术。
毒气炸弹对一个工业国家来说不是太难的事,前两年,日本人就从德国购买了毒气炸弹技术,巴斯夫公司就是其中的卖家之一。
“日本人也从这里购买了毒气炸弹?”司徒南冷冷地盯着汉斯,眼中闪过一丝杀气,马上又恢复了平静。
此时跟汉斯没有关系,日本人想从德国引进相关技术确实不难。
汉斯心头一凛,有些明白为什么司徒南在南华发展毒气炸弹技术,他解释道:“日本人很狡猾,他们没有直接购买机器设备,而是引进相关技术,不出几年,相信他们应该把相关的技术拼凑起来,就可以建成专门的毒气工厂了。”
“哦!”司徒南淡淡应了一声,心头的一丝杀气早已消失得干干净净了。
心想:南华还是比较幸运的,可以直接引进全套的生产线。不过,基础科学的研究还是要耐心发展的。
从路德维希港工厂回来,司徒南密令南华情报局和美华公司密切配合,把德国的毒气技术完好地引进南华。
巴斯夫公司提供了诸多便利,汉斯把毒气工厂的设备分批混入其他设备中,运到南华后再重新秘密组装起来。
同时也包括德国廉价的技术工程师。
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军用和民用其实是想通的。从德国引进的毒气工厂规模其实很小,但各技术环节一个不缺,正好让南华的技术人员练练手,把技术吃透后,估计南华的其他化学工业也差不多建立起来了,到时就可以研制更先进的毒气炸弹了。
从路德维希港工厂回来,何永元有些担心地对司徒南道:“少爷,你真的要生产毒气炸弹?”
“怎么?”
“只是觉得突然,有点转不过弯来!”何永元道。
“你没听说吗?日本人正在研制毒气炸弹,我们自然也要有。
哪怕我们用不着,将来??????你懂的。”
司徒南语重心长道,吩咐何永元跟进此事,要保密,不让何仙姑知道。
看着心头忐忑的何永元,司徒南不经意地摇摇头,要不是过来人,谁会料想到中华民族的灭顶灾难呢?
从路德维希港回来,司徒南关注起美华银行在法兰克福的情况。除了大公司,拥有独特技术的德国中小企业也是美华公司的目标,所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美华公司也收购了一些小企业,把工厂运回南华,算是小小地抄底德国工业,以此来实现美华公司的技术积累和扩张。
在司徒南前世,韩国人就是这样从国际市场上得到相关技术,消化后形成自己的东西。
历史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能成功抄底别国工业的只有两个国家——苏联和日本。
日本人把国家财政大部分都用来进口机器技术,发展军工业,自然不必说了,算是很疯狂的。
真正恐怖的目前平息内乱,渐渐恢复生气的苏联,二十年代抄底德国工业,三十年代抄底美国工业,从而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非常恐怖!
司徒南自信没本事去搞垮苏联,甚至还想过去投资,因为在苏联投资确实赚钱嘛!
就像汽车大王福特一样,一边咒骂苏联人,一边却主动跑去苏联设厂,赚得盆满钵满。
总得来说,司徒南希望南华能更主动积极,利用德国困难的经济,吸引德国工业向南华转移,说不准可以稍微减弱苏联或者日本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工业资源,拖缓他们的工业发展,哪怕一步两步也只是值得的。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