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太原王氏(1 / 2)

加入书签

在崔家忙活了几日,总算有了点点收获,

翌日杜荷悄然离开了清河,前往大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城。古人向来mi信,即便地位再高,眼界再广,亦不例外。因此不论李渊还是李世民,对于起家的发源地格外看重。

唐朝所有城池以长安、洛阳为首,其次便是太原。

作为大唐第三大都会,这里有着跟长安、洛阳不一样的味道。

太原位于北方,濒临塞外,往来的行人,除了外地商旅,大多都是北方健儿,身型高达魁梧,风气与别处截然不同。

王家便位于太原城中,比起清河的书香之气,太原王家则多了几分刚强。王家子弟,虽以文学为主,但因为地方风气,并不反对族人习武。也因如此历史上王家出来的知名人物,大多都是修文习武,豪气云天之辈,其中最知名的边塞诗人王翰、王昌龄便是其一。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又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yi有飞扬的文采,又有纵横古今的气魄。

但比起崔家,王家的总体还是显得稍微不如,尽管作为太原最大的家族。王家门前人流不断,可第一不第一,还是有差别的。就如后世的家长一样,如果可以,他们宁愿多huā好几倍的钱,也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第一名校。古人亦是如此,这拜师求知,第一世家的号召力是无法忽视的。

“难怪那崔中平为了保住第一世家,甘愿冒那般风险了。”

杜荷依旧装作求学的学子,在太原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这一次因为有了主要目标,杜荷行事起来方便许多,不再如苍蝇一样,漫无目的找了。

他将目光锁定在《扁鹊神篇》上,也许是因为北方人多骁勇,王家的防卫,较之崔家更胜一筹。不过对于杜荷来说,这点防卫还是不够看。

在屋檐顶上,依照老方法,不用盏茶功夫即锁定了几个可能是书房的楼阁,顺利的潜进了书房。

王家书房较之崔家也要逊sè一点,王家祖上名人不少,有秦时王翦、东晋王导、还有书圣王羲之等,可与崔家的宰相世家还是无法相提并论。从汉朝至今,崔家出现过五十多位宰相。

杜荷直奔医类典籍而去,在几个书架右侧的名单处,细细查找,在第三个书架右侧的名单处找到了《扁鹊神篇》。对应位子,《扁鹊神篇》就在这个书架的五层第六个空位。

他大喜过望,来到相应的位子,果真瞧见了《扁鹊神篇》,两卷古老的竹简,静静的躺在了书架,…风干的竹片,古老的气息,让杜荷的心,都为之一颤。赶忙伸手去过一卷竹简,细细的查阅。

这本《扁鹊神篇》是不是名医扁鹊所著,杜荷不得而知,但竹简中的字迹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字体大篆。

大篆是西周统一的字体,因为周朝的威信越来越低,所以各国分立,久而久之原本一样的字型在各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各国文字的源头是一致的。杜荷来到这个时代,接触过不少的古籍,对于篆体字也有过学习,不是一般的生僻字难不倒他,看《扁鹊神篇》也不存在多大的问题。

手中的竹简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并没有关于“血戒果”的记载,他耐着xing子取过了另一卷,结果,还是没有………

杜荷将《扁鹊神篇》放归原位,低声道:“怎么会这样?难道一开始,我就错了?“血戒果”的记载根本就不在《扁鹊神篇》里?”不经意间,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架处,对于《扁鸠神篇》的记载:《扁鹊神篇》春秋时期,神医扁鹊之巨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授望闻问切之术,中篇说药物之说,下篇讲世间百态,疑难杂症。

杜荷先是一怔,随即醒悟,自己看的只有上篇、下篇,中间这一篇却不知去向,恰好这一篇又是“药物之说”想必那“血戒果”就在其中。因是关系重大,另外藏了起来。

杜荷最担心的便是这种情况,偌大的王家藏一本书,实在太容易了,而他想要将这本书找出来,却如大海捞针。

“有没有办法让王固自己将书拿出来?”杜荷脑中突然升起这个念头,记得在三十六计中有一计打草惊蛇,便是利用对方做贼心虚的弱点让他们自爆其短……

“不成,王固老谋深算,决不是善茬,打草惊蛇,真的惊住了蛇,让他毁去了《扁鹊神篇》的中篇,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是下下之策,只能在逼不得已的时候用。”

“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杜荷一时想不出来,先撤出了王家。小睡了半宿,已是天明,杜荷打开了窗户,伸着懒腰,往窗户外边眺望,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息。他洗漱一番,在客店客厅,点了些早餐,边吃边听着四周书生走饭闲聊的话题,听听有没有可以利用的消息。

很快杜荷便让一则消息吸弓住了,王家的三少王阶回来了。

王阶是王家家主王固的三子,王家的神童,九岁便以名传太原,是王家的未来之星,亦是今年科举考试的探huā郎。

现在唐朝对于科举越来越重视,除去杜荷这等身份的官二代,不需要科举晋升以外,科举成了他人提升的主流,就连五姓世家也不例外。从全天下的才子中,取得第三名,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