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1章 过度解读(2 / 2)
待光绪一饮而尽,砸吧下嘴,润了一下喉咙。“上阕虽然不错,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能展现咱大清龙兴之地的壮丽山河,但我觉着下阕才是本佳作的重中之中。”
“能从咱大清的江山壮丽感叹,从而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也抒发出了朕心中的伟大抱负及胸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概括。”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论述。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天成,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江山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的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一统江山而奋不顾身。……照朕的思路,这一个‘竞’字,写出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从而朴实的描写出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与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也非常的到位,它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与决心。”
此刻的沈狱仍然是一脸的谄笑,但内心已经是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着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这简单的一首词,居然被整出如此多的弯弯绕绕来,头上的黑线还没下来,光绪的声音又再度响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哈哈哈,朕是从这儿词句中寻到了许多共鸣的地方。沈爱卿能在短短一首词中便概括了上下五千年历代帝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位人物,并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得以具体形象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般,这着实不简单呐。”
“就说那一个‘惜’字吧。它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论述基调,饱含惋惜之情且又富含批判。然,措词又极有分寸,‘略输文采’与‘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且用了‘只识’二字稍稍带有些许嘲讽之意。……哈,那句‘弯弓射大雕’更是得劲。是啊,非常传神的表现出了蒙古族,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总得来说,这也是朕这些年一直思考并纠结的地方了。”
“至于最后的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无数历史画卷一笔带过,转向如今咱们所处风起云涌的时代。更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来……”
光绪的话音终于告一段落,沈狱也终于得到解脱,尼-玛,听他说话感觉老费力气了,是不是吃饱撑的,闲的蛋疼?
“是啊‘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引领。”沈狱稍稍放下的心又提了上来,这句是翁同龢出来接上的。
“当今天下,看风-流人物,除了皇上,还能有谁?……皇上必定能超越史上的英雄人物,比他们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功业。”翁同龢脸皮实在厚得离谱,一番话说得铿锵有力,却一点都不脸红。然而,这震古励今的语句,倒把沈狱震得瞬间斯巴达了。
恶心归恶心,但沈狱还是适时的站出来:“吾皇,思接千载、洞悉未来,且豪气万丈,定必能傲视古今,后无来者……”
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审稿。沈狱的一番话,翁同龢都要甘拜下风,用书案挡住的角度,偷偷伸出一个拇指给沈狱点了个赞。
而此刻的光绪,整个人都处于亢奋状态。沈狱虽对光绪的过度解读有些不敢苟同,但此时此刻,是不会忤逆了皇帝的意思的。他忙不迭得走前两步。“恭喜皇上,臣不才,希望皇上能喜欢这首《沁园春-江山》。”
翁同龢也是笑着说:“沈伯爷果然非同凡响,作出词风如此雄健、大气,能展现出皇上博大胸襟和抱负,又能指点江山主沉浮,更充分展示了气势磅礴的壮丽河山,实乃大清国的国士无双……”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这跟咱们大清历年来的变法革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单从词境中表达出新的精神意境,而更写实的点出了皇上的抱负与向往的新世界秩序……”
几人的相互吹捧,一旁不太懂事的小太监都觉得有些个膈胃,更别提沈狱这个不习惯这种场合的人了。幸好,光绪今天说了那么多的话,终于乏了,最后问及沈狱想要些什么赏赐。
沈狱赶紧的跪下。恭敬的说道:“谢皇上,只要能为大清奋斗,并且付出我的全部所有,这才是臣毕生的梦想。……臣什么都不需要,只想为大清守住藩国高丽,当好大清的屏障便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