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勒索信(1 / 2)
李默涵对枪支管理很严格,平时枪、弹分开保管不说。而且你领走多少发子弹,就要上交多少空弹壳,少一颗都不行。
一开始实弹射击的时候,老是有新兵不敢正视前方,别过头去或者闭着眼睛开枪。对于这种人,李默涵毫不客气,也不废话,抬手就是一鞭子,“叫你打的是靶子,又不是你亲娘,干嘛不敢看?”
对于认真练习的人,李默涵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把银元放到他手里,“好好练~要想上了战场不死,除了苦练,没别的办法。”
若是哪个当兵操练的时候受了伤,又或者是病了,李默涵就会让伙房做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再加两个鸡蛋,美其名曰“病号饭”,而且还是由李默涵亲自端到你面前。再加上一句暖暖的“安心养伤。”
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这些乡下农夫出身的大头兵们哪见过这个,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一个个感动得眼泪哗哗,啥也别说了,这条命就指给你了。
恩威并施之下,李默涵很快就牢牢地掌握了军心。
就在李默涵磨刀霍霍的时候,二次革命爆发了。虽然二次革命的主战场在江西和江苏,但是河南也不太平,因为在河南到处流窜的土匪白朗居然和南方的革命党搭上了线。
1913年9月,白朗按照孙文、黄兴的要求,率军南下进入湖北,配合“二次革命”。最为传统的说法是,白朗有觉悟,什么“深受革命党人进步思想的影响”、“愿意接受共和民主正确主张”,等等,总之,白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土匪,而是深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熏陶的人,甚至后世还有人极力论证白朗军如何具备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白朗到底有没有接受革命党的思想呢?也许有一些,但或许仅仅是一些。豫西土匪有“碰杆子”的江湖规矩,既小股土匪不断加入或者依附于大股土匪,使得土匪的势力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豫西“杆子”造就了一种很奇特的“马太效应”:当一大杆子处于上升期时,打的胜仗越多、名气越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杆子”投奔,越有“杆子”来投奔,这一大杆子就越壮大,而且这种壮大几乎是以成倍的趋势增长,根本不需要像水泊梁山那样招兵买马,一个好汉一个好汉地招降、归顺,从一百人发展到五百人,很可能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比如白朗起事,刚开始只有一二百人,但假如一年之内有七八股“杆子”来“碰杆”,即使每一“杆子”只有100人,“碰杆”之后,白朗的队伍就发展到千人了。
但这种“股份制”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如果遇到重大挫折或失败,上千人的队伍可能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杆子”队伍的特点也决定了白朗接受革命党人的主张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前文已说过,白朗的“杆子”队伍实力越强、名气越大,越能吸引其他“杆子”来投奔,越有“杆子”投奔,队伍越强,名气也越大。“马太效应”式的发展决定了白朗队伍只能做大,不能偏安。
另外,白朗也是读书认字的人,革命党的共和民主在近代中国确实很有诱惑力,白朗也读书,也看报,受其影响理所当然。白朗也是一个愿意“办大事”的人,革命党要办中国的大事,白朗心向往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白朗趁机响应南方国民党的号召,发动农民起义,反对袁世凯政权,威胁京汉铁路的安全。为保证这条交通干线的畅通,袁世凯调集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联军对白朗进行围剿。不料联军中的陕西王生歧部阵前起义,参加白朗军,使得白朗军的军力和装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白朗遂自称“中华民国扶汉讨袁司令大都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