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安置灾民(1 / 2)

加入书签

8月6日,袁以中国政府名义宣布中国对欧战严守中立,并电请美国政府转达参战各国勿在中国领土上发生作战行为。美国没有明确的回答。日本驻华代办小幡抗议中国政府不应向美国提出此项请求。同时,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照会外交部,请禁止交战国兵士通过中国领土。

此后,欧洲交战国双方在中国展开了白热化的外交战。马尔参在北京组织“中德协会”以联络中国方面的朝野人士。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康悌、俄国公使库鲁朋斯基则因中国政府并不停付德国的庚子赔款,德国得以利用此款在中国境内进行不利于协约国的宣传动,表示很大不满。三国公使还因青岛德军利用中国人构筑防御工事,向袁政府提出了抗议。

8月15日,日本政府以“日英同盟”及“确保东亚和平”为借口,向德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完全解除武装,胶州湾租借地限于9月15日以前无条件地交与日本,以便将来交还中国。以上两项,8月23日正午以前如无满意之答复,则日本将采取必要之措置。

同一天,德国代办马尔参公开表示,“德国可以考虑将青岛交还中国,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8月16日,日本代办小幡警告中国不得从德国人手中接受青岛,否则日本将认为中国自行破坏中立。

8月21日,日本《朝日新闻》载有一项骇人听闻的消息,日本将向中国提出中日新议定书六条:一、日本帝国政府确保中国之独立及领土安全;二、因第三国侵害中国之安宁,或于领土保全上有危险之地位,日本帝国政府须取临时必要之处置;三、中国政!府不得妨碍日本帝国政府上列之行动,而予日本以相当之便利;四、日本帝国为欲达其前项之目的,在军略上必要之地点,得临时收用之;五、非经两国政府互相承认,不得与第三国缔结违背本协约之条约;六、与本协约关连之未尽各细目,由两国代表临时协定之。

这个议定书一望而知其为日韩议定书的翻版。这项消息不但引起中国各方面的大震动,而且也引起欧美各国外交使节的密切注视,纷纷向中国外交部探询虚实。袁命外交部向日使馆查问,日使馆极口予以否认。不难理解,这项消息不是《朝日新闻》凭空捏造的,后来日本政府并未提出,是因日本陆军派与非陆军派对这个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没有取得一致。这项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各报纷纷著论抨击,日本政府竟然捏造中美同盟的假消息以资抵制。

8月21日,日本政府要求将山东省黄河南岸地区划作非中立区,袁政府予以拒绝。日本退一步要求将潍县、诸城以东地区划作战区,并称无论中国同意与否,日本势在必行。

8月22日,李默涵亲自下基层检阅部队,党卫军士兵们各个卯足了劲儿卖力地演示,但是还是达不到李默涵预期的要求。

虽然李默涵很想乘机收回青岛,但是也不能拿自己这支刚刚有些苗头的子弟兵部队去冒险。在没有空军和海军配合的情况下,要面对日军2万多精锐和拥有金刚号这样庞然大物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那无异是以卵击石。

过去日本虽然参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侵略战线,但它并不感到满足。欧洲炮声一响,它认为这是排斥西方各国、独占中国的千载一时的机会,它所顾虑的只有一个美国,因为美国尚未卷入大战漩涡。日本首相大隈曾致电美国政府进行试探:“日本信义自守,断无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此电发出不久,日本随即利用对德宣战之名,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略。

1914年9月2日,日本陆海军两万多人配合少数英军组织所谓英日联军,突然在山东龙口及莱州附近地区登陆。这个国际强盗不向欧洲出兵,而以中国胶州湾弹丸之地作为用兵德国的目的物,不直接进攻胶州湾,而首先侵占莱州半岛,这就足够说明它是到中国来趁火打劫的。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青岛德国当局仿照英国香港总督对待德侨的办法,在青岛的英国领事和英侨倘能安分守己而不违反当地的战时法规,准其照常居住,照常营业。但是对待非敌国的中国人民,他们却采取了横蛮无理的态度,除强迫劳动人民替他们挖掘战壕、搬运军用物资外,其余的中国居民都限期出境,过期如未迁出,则在战事结束以前不许离境。中国人在银行中的存款不许提走。

虽然李默涵放弃了收复青岛的打算,但是不代表他什么都不做。李默涵派出党卫军进入山东,专门负责接收从青岛逃难出来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大多是在青岛的发电厂、自来水厂以及其他工厂里工作的工人,还有些是学校里的教员和学生,这对李默涵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源。

李默涵将这些难民集中起来,包下整列火车将他们运往商丘安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