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全盘接收(1 / 2)

加入书签

徐州曾是张勋的老巢,现在自己占了徐州,张勋当年苦心经营的家当自然全部归了自己,其中就包括一座发电厂。话说1913年12月16日军阀张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从南京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此时徐州大户人家照明多为带玻璃罩的煤油灯,张勋在南京时见过电灯照明,便觉得煤油灯照明光线暗且不方便,遂打起了建电灯厂的主意。他的随从也鼓动张勋建电灯厂,随从说:“大帅威震江淮,难道不能办一个电灯厂吗。”1914年5月张勋派人到上海瑞士华佳洋行买到一部50马力(36.7千瓦)的直流发电机,并配置了蒸汽引擎和锅炉,运到徐州城内安装准备发电。

当年张勋驻军南京的时候,他为了修枪械、装炮台,曾向扬州驻军所办的扬州机器厂(机械修理)借来20名机械工人,后来张勋调往徐州,这批机械工人便一同来到徐州,成为张勋军队修理枪械的工人。这批机械工人的头目叫包东升,人称包总办。张勋令包东升带着这批机械工人安装发电设备。另外参加机器安装的还有张勋随从尹华栋。包东升又在南京找来一位名叫蔡容峰的人士,这两人均为总办。电灯厂专门建了新厂房,厂房由铜山县茅村人岳大话、范广忠、赵振有三人承包负责建造。

电灯厂安装完毕,张勋想找一个“洋匠”负责发电设备的调试、运行和线路的安装,觉得洋人干技术活更有把握。张勋的随从尹华栋认为,洋人不好惹,弄得不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于是张勋采纳了尹华栋的意见,由尹华东安排包东升联系技术工人。

经包东升、尹华栋、蔡容峰、及20多名工人一年的努力,克服了在运输途中遭到的各种难题,以及缺乏起重设备和工具不足的诸多困难,民国三年(1914)起,张勋官衙终于点起了电灯。这比民国元年(1912)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办的电灯厂晚两年,但是此时徐州周边的城市均没有用上电灯照明。

张勋给电灯厂起名为“长江巡阅使公署电灯官厂”,厂址在城北的一个驿站,也就是现在的电南巷附近。电灯厂的负责人为万彝存,副手李玉庭。万彝存是张勋的姻兄,天津人。李玉庭曾是张勋的副官,两人都与张勋有着特殊的关系,所以张勋任用两人管理电灯官厂,万李两人也是电力管理方面人才,尽管此后电灯官厂变更产权关系更名为兴华电气股份公司,但两人一直是其负责人。

如今张勋兵败,逃到天津租界当寓公去了,使长江巡阅使公署电灯官厂失去了靠山,发电经费便没有来源,而万彝存、李玉庭二人也惶惶不可终日,无心管理发电厂,因此这座徐州最早的电灯厂摇摇欲坠难以为济。

电力是工业的根本,李默涵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刻派人找来万彝存、李玉庭二人。

万彝存、李玉庭二人心惊肉跳地进了原来的长江巡阅使署,马弁让他们在花厅等候,两人心中七上八下直打鼓。不知道李默涵要怎么处置他们。

不多时,李默涵出来了,见着万彝存、李玉庭二人,便笑道:“两位请坐。”

万彝存、李玉庭二人只是行礼,说道:“大帅在此,哪有我们坐的份?”

李默涵一板脸,喝道:“让你们坐就坐,罗嗦什么?”

万彝存、李玉庭二人吓了一跳,赶紧在就近的椅子上坐下。李玉庭是当兵的出身,胆子稍大一些,便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道大帅找我们来,所谓何事?”

李默涵说道:“是为了电厂的事。”

万彝存大惊,赶紧起身说道:“大帅明鉴,虽然我们二人过去是张勋的人,可我们办电厂确是一心为徐州百姓谋福,没有贪墨过一文钱呐。再说,张勋勾结日本人,和我们二人也无关呐~”

李默涵哈哈大笑,说道:“两位不要紧张,我找你们来,不是秋后算账。我知道你们两人是管理电厂的人才,如今各地都在大办工业,这电力是工业的基础,我们徐州也不能落于人后。所以,我找两位来,是计划要将我们的电厂办好。不光要办好,还要办大。”

“我们的电厂?”万彝存听李默涵这么说,似乎已经把自己当做自己人了,心里稍稍放松了一些。

李玉庭也不再那么紧张了,他问道:“不瞒大帅,咱们电厂主要是为帅府和机器厂供电,,平日并无进项一直都靠帅府拨款来维系。如今李大帅主持局面,不知道有何说法?”

李默涵说道:“我的计划一是添置机器,扩大发电量;二是除了向帅府和机器厂供电,还要为民间供电,这样电厂就有了进项;三是就近利用贾汪的煤矿为电厂供煤。”

万彝存、李玉庭二人不再是刚来时那么紧张了,谈到业务上的事情之后,也渐渐的放开了。万彝存说道:“我们目前有50马力的发电机一台,不知道大帅打算再添置多少马力的?”

李默涵伸出手掌,五指岔开,说道:“起码5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