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劝降吴佩孚(2 / 2)
“胡闹,你们还年轻,还有的是机会。”吴佩孚正色道:“你们都是第三师的苗子,要是你们也死了,第三师怎么办?”
“可是~”几个年轻军官还想说服吴佩孚
“报告~!”一个士兵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旅部,“报告旅座,东南方向出现了大批敌军。”
“什么?”吴佩孚大惊失色,忙问道:“在什么位置?”
士兵答道:“似乎是从霸州方向来的,已经到了泗庄镇了。”
“有多少人?”吴佩孚又问
士兵答道:“根据探子回报,说人数不少于三个团。”
“三个团?”其他军官们都是倒吸一口冷气。
吴佩孚苦笑三声,说道:“看来我们的归路已经被切断了。诸位,这次想不死在一起都不行了。”
第三师步兵第十一团团长王承斌哈哈大笑,说道:“和玉帅一起死,是我的荣幸。”
到了下午两点,南北两股党卫军将吴佩孚部在新城镇一带包围。吴佩孚带领卫队在核心阵地上坚守着,经过一番激战,守军终于全军覆灭,吴佩孚原本想自杀,结果为手下所阻,未能死成。党卫军一拥而上,将吴佩孚和一众中级军官俘虏。
按照党卫军的《俘虏管理条例》,凡是俘虏了敌军,必定将军官和士兵区分出来,然后将军官与士兵分开关押。一般来说,对于士兵的处置相当简单,先是又政训处的人来做思想教育,然后就会给被俘的士兵一条出路,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愿意留下的经过初步体检和考核,送到后方编入后备部队。
这是对于普通步兵的做法,如果是技术兵种如炮兵、机枪兵、工兵、辎重兵等,只要符合要求,一般都会动员其留下。这些兵种培训不易,如果能直接从敌人中获得补充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这部分兵员的素质相对较高,在眼下文盲占了绝大多数的中**队里,这些士兵往往是识字或者念过书的,对部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然了,军官的处置则要复杂一些,北洋军中的中高级军官由于长年在北洋军中任职,对北洋团体和袁世凯、段祺瑞等人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感,如果贸贸然释放了他们,保不准在下次作战中还会与他们继续为敌。放虎容易擒虎难,为了保险起见,党卫军不会释放他们的,而是将他们送至后方关押起来。
对于这类人,李默涵乃至蒋方震、梁启超等人的意见都很统一,即在确保对方政治立场转变的前提下,可以量才录用。眼下国家党和北洋派之间的政治理念冲突也绝非如后世国共之间那般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说穿了是军阀割据时各为其主的情况。事实上,很多北洋军官都毕业于外国或本国的军事学校,接受过传统的儒家教育和西方文明的熏陶,大多数人还是相对比较爱国的,他们所持有的人生信念和抱负还可以称得上积极向上。一句话,他们作为中国开了眼界的人物,基本可以被改造好,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吴佩孚等人就被甄别了出来,被党卫军送往北京,听候李默涵的处置。
说实话,李默涵对吴佩孚的影像是不错的。综合后世地评价,此人称得上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军阀,本人也颇有些骨气。五四运动期间,吴佩孚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他还有不纳妾、不积金钱、不留洋、不走租界的四不原则。最后,他拒绝日本人的拉拢,被日本人暗杀,也算是铮铮铁骨,无愧民族气节。
李默涵的党卫军发展很快。部队建设也卓有成效,但有一个薄弱环节——有经验、有资历的军官太少。因此,李默涵是很希望将吴佩孚收做己用的。因此,他第一时间安排了与吴佩孚的会面。
吴佩孚得知李默涵要见自己,他坚持不肯洗漱,保持着战场上下来的时的满面硝烟和血污。等进了总理府,看着一桌子的酒菜,他也不等李默涵到场,大大咧咧地坐下就吃。警卫员郭四德气得几次想拔枪,奈何李默涵吩咐过,只能强忍。
吴佩孚是打算见了李默涵先大骂他一番,然后等着被李默涵枪毙,也算自己对曹大帅尽了忠。所以他狼吞虎咽,打算做个饱死鬼。等吴佩孚吃了七八分饱的时候,就见到一个身穿白西装的年轻人走了过来。吴佩孚摸了摸肚子,手指对方,说道:“告诉你们主子李默涵,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我可不见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
“大胆!”郭四德终于忍不住拔出了枪
“我怎么反复无常了?”李默涵笑呵呵地摆了摆手,在吴佩孚对面坐了下来。
“呃?你就是李默涵?”吴佩孚一愣,差点让嘴里的半块红烧肉噎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