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章 天降奇兵(2 / 2)
1936年2月7日,对于湘军统帅何健来说,是有生以来最难熬的一天,手上掌握的整编师,几乎眨眼之间就不见了一半。当然,惟一让何健心里平衡一点的是,顾祝同、陈诚也同样损兵折将,其损失与自己几乎不相上下。
到了晚10点,何健都还在自己的行辕里研究地图,他在研究红匪下一步的攻击方向。不过,他已经命令部队放弃沿线城市,火速撤回南昌,拟依托南昌坚城作最后抵抗。
南昌,又名豫章,洪城。据《禹贡》记载,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汉将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开创了南昌的建城历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后来又先后有豫章(汉)、洪都(隋唐)等称谓,是历代县治、郡府、州治所在地。
南昌具有“西山东水”的自然地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赣江和抚江在此交汇,鄱阳湖滨城而居,城市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因此,在古代南昌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
南昌最出名的,莫过于滕王阁和八一南昌起义。
前者,始建于唐永徽4年(653年),因初唐文学家王勃一篇《滕王阁序》,与岳阳楼、黄鹤楼并列为“江南三大名楼”,又与蓬莱阁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并居首位。
后者,发生在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中g打响武装反抗果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后世pla的起源和中g最重要的历史片断(事件)之一。
何健电令其他部队“火速撤回南昌”,但是,何健的命令下得太迟,他的部队注定撤不回南昌了。
在下午6时许,南昌赣江码头从上游方向开来了一艘快船。船上有20来个中国人,有6名高鼻深目的洋人,从他们携带的设备看,这是一支在野外从事地质考察的队伍。显然,这支队伍的目的地是南昌。
虽然陈济棠的部队曾遭到洋大人组成的特战队的袭击,但那毕竟是个案,而且这事也只有国府或国军高层知道,所以,这支夹杂着洋人的队伍在南昌码头没受到任何排查,就被允许上岸。
晚10时许,南昌近郊桃花镇外的密林中,突然出现了一支神秘的机械化部队。
走在这支队伍前排的,是24辆t-24中型战车;紧随其后的,则是由重型卡车牵引的8门巨型火炮,只有专家才能看懂,这8门巨型火炮,清一色的克虏伯150mm加农炮!再随其后的,则是数百辆装甲运兵车和卡车组成的队伍!
“命令:战车1连和火炮1连抢占南昌码头!不经允许和检查,任何人及船只不得从码头离开!其他人,跟我一起去抢占南昌机场!”只见一辆装甲车上,一个年轻人向着手下说道。
是的,这个年轻人就是武爱华。在2月1日龙岩作战会议之后,武爱华带领“闪电”、“箭鱼”及警卫团就从龙岩消失了。
在根据地内,武爱华一行5000余人乘坐汽车,速度很快。到达江西石城后,部队弃车步行,然后又是坐船顺着赣江而下,紧赶慢赶,终于赶在何健出逃之前到达了南昌近郊。
武爱华这次独自行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活捉何健,至于拿下南昌,则是顺手牵羊举手之劳罢了。
何健想要出逃,一是飞机,二是乘船。至于汽车,则想都不要想。
至于密林中藏着数量如此众多的装备、弹药及人员,武爱华很好解释,这是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一支秘密部队,他们从此之后将加入“箭鱼”部队。
当然,新增加的人马只能是一个战车营和一个重炮营,如果再多一点,武爱华也不便于解释。
但即便是这样,警卫团士兵的双眼里,也再次冒出了星星。他们这个司令,实在太神奇了,随时都有洋大人组成的部队前来支持,而且这些洋大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话说得特顺溜,至于军事技术或其他技术,更是普通的红军士兵望尘莫及的。
何健在南昌布置了两个师,这两个师都是德械整编师,而且是他的亲信。整编第15师,师长王东原,辖第43、44、45旅,驻扎在南昌城内;整编第16师彭信仁,辖第46、47、48旅,驻扎在距南昌城不远的南昌县。两个师互为崎角,构筑了一条堪称完美的防线。当然,在此前,何健可不认为这两个师将会面临保卫南昌的战斗,不过,现在的何健已经没有那么自信了,赣南防线的彻底溃败,让他觉得即便南昌防线,也并不稳当。
当然,委员长肯定不会坐视南昌失陷而不管的。南昌、福州这类城市,与漳州或赣州的地位完全不一样,城里的外国人也多,如果红匪执意攻占,说不定会引起外国人的干预。
应该说,何健的考量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时代,只要洋人一介入,再简单的事情都要变复杂的。但是,惟独武爱华例外,不管在后世还是现在,武爱华都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对洋人,过去不感冒,现在也不感冒,将来更不会感冒。
(下午5点前还有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