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对匈奴入侵的军事会议(7)(1 / 2)

加入书签

第709章 对匈奴入侵的军事会议(7)

2018-04-15 作者: 苍穹战狼

第709章 对匈奴入侵的军事会议(7)

从长城的修筑体系方式可以看到,长城即使是没有援军,都能够凭借自身堆放的物资多寡来坚守一段长短不一的时间。

而在长城的防御体系当中,因为地形的复杂以及一些方面的影响,在长城沿线修筑作为节点的关隘,无疑是为长城本身的防御体系带来很直接的帮助。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1)城墙:这里的长城城墙,一般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这不仅使攻城的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可以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秣、兵器等。这里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女墙(宇墙),起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下来的作用。

(2)城门: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过梁,元朝以后一般均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为了增加稳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均镌刻着门的名称。门洞内装巨大双扇木门,木门外包铁皮,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3)城门楼:城门上方一般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屋顶多为庑殿式或悬山式、歇山式结构。这些结构普遍使用斗拱。并且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这样就使整个城门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严威武的气魄,以适应战斗的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城门楼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顶的二层建筑物。在嘉峪关的“光华门“和“柔远门“顶方形平台上的两座三层城楼,被阳光涂上了一层橙红色,歇山式屋顶上绿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屋脊上装饰的兽形瓦、蟠龙、狮子等显得更加光亮活跃。“柔远门“的城楼下,红油漆的明柱回廊,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集中地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给祖国的建筑宝库增添了光彩。

(4)水关:长城在于溪流、河谷相交处为达到水流通过和防御目的而设计的种种通道式结构。比较著名的有九门口长城、八达岭水关、黄崖关长城水门等。

(5)瓮城:瓮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瓮城也有城门,但其主轴方向与主城门的主轴方向多形成直交,这是为了加强防御,使敌人在攻破瓮城城门时,不至直冲主城门,同时也便于在城墙上向下射杀敌人。例如山海关城的东门原名“真东“,因为它面向关外,有人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险要,所以它建有坚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门是向南开的,与东门的城门主轴成直交。嘉峪关的“柔远门“与“会极门“的轴线很明显也是直交的。

(6)罗城:罗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构筑的一道“∏“形城墙,不过这一道城墙比较长,它不仅起掩护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嘉峪关瓮城的西边,相距五、六米处,就筑有一道罗城,长近两百米,是城关的第一道防线,起增大防御纵深的作用,有利于取得战斗的准备时间。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一般都建有箭楼,以加强了望和巡逻。嘉峪关的这道罗城与内城,形成了一道重墙,它是面向敌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线。

(7)护城河(壕堑):利用地形挖成深沟灌水代替城墙,一般在城关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它是在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二丈、宽五丈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给守卫在城墙上的士兵创造了射杀敌人的有利机会。

……

从这些方面来看,长城本身的防御体系算得上是相当健全,但是张嘉师理解到大秦帝国眼下的长城体系,对于一些地方而言,根本没有这些防御设施的存在。

这一点主要在于不少长城的年代过于久远,而在始皇帝时期对长城的整修当中,主要就是利用燕国,赵国以及秦国原有的长城而进行连接。

这一项工程,事实上也不算是小规模了。因为在秦长城之前,三国的长城事实上有着很大的空隙。

后世对三国长城的描述相应如下:

赵长城的具体走向,是由河北省宣化境内,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从在内蒙古境内的实地考察看,也是这样:赵长城自兴和西行,经察右前旗、卓资县至********北,沿大青山到达包头,再越昆都仑河绕乌拉山进入后套平原,然后趋于狼山之中。其遗迹断断续续,时而以山陵为屏障,时而又穿入深山峡谷之中,逶迤曲折,甚为壮观。赵长城大约是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300年)之间即赵雍倡导“胡服骑射”之后修筑的。

燕东北长城即是位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的长城。这道长城的修筑,历史上有一段故事:起初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曾把一位有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暂时安定。胡人对秦开很是信任。后来秦开回来,发军大破东胡,把东胡赶出一千多里以外。于是燕便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备东胡再度骚扰(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人根据与荆轲共同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推断,当在燕孝王时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这一长城所经的地方,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又东经河北省围场县、辽宁朝阳。现在这些地区还保存有燕长城的遗迹。燕长城穿越通辽市南部奈曼旗和库伦旗,境内段长徼约125公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